吳砦即吳寨,吳寨即吳砦,之前別名三岔,今別名扶正,吳寨吳砦皆成歷史,而“吳砦古城”猶在。
據考證,吳砦的歷史距今已有800多年,與秦州建城史旗鼓相當,而有史可查者當溯至南宋。當時宋金之戰,金國因在東部戰場遇到岳飛、韓世忠等的抵抗,無法南下,便想從吳砦進四川,再攻杭州。沒想到途中遇抗金英雄吳璘、吳玠兄弟。吳璘、吳玠,為靜寧人,擊西夏,討方臘有功。自南宋高宗時,吳玠、吳璘于寶雞、鳳翔、富平一帶抗擊金人,不時取得勝利,并收復隴右失地,為保衛南宋政權建立了不朽功勛,曾官至陜西諸路都統制、鎮西軍節度使、四川宣撫使等職。
當時,吳璘為防金兵來犯,選擇渭河南岸高地筑城安營扎寨,因此得名吳砦。砦即寨意,宋時常用此字命名地名。筑城后,吳璘軍隊常在東西河灘操練兵馬,故當地群眾一直把這一帶河灘叫東、西校場。公元1168年,吳璘逝于漢中,吳砦守衛將士為祭祀之便,在秦嶺南坡松樹溝口建立衣冠冢,立“吳將軍之墓”碑。這就是吳砦的出處。
今從天水市麥積區出發,沿310國道循渭河川道東行,至三岔鎮吳砦村,此處陡然變得寬闊,吳砦從秦嶺滑落下來,長長地伸到渭河邊,突兀在渭河川道之中,像一條長龍伸出的舌頭。吳砦古城就建在這個舌頭的尖部。它一面靠山,三面環水。站在吳寨之上,極目四野,遠山近水盡收眼底。因為吳寨高筑,310國道過往的人不易發現它,因而鮮有人注意,更沒人會想到吳砦會在陡崖之上。
走進吳砦古城,四下環顧,除了崖上能看到幾棟民宅,其他地方再也看不到建筑,沿著一條坡度很陡的路,登到山頂,才能發現上面密集的建筑。據說,吳砦古城里一直住著一個閻姓家族,伴隨著吳砦產生、沉浮,在這里已經生活了近千年。幾年前一位記者曾采訪過一位80歲的閻家老奶奶。老奶奶手捧發黃的家譜告訴記者,吳砦現在的閻、秦兩姓人都是抗金“烈士”的后人。
? ? ? 誠如家譜所述,據史料佐證,閻家祖先閻晉,祖籍南昌,乃南宋一不知職位高低的太尉,因金兵侵犯,閻晉辭去太尉之職,擔任軍事參謀,與御史秦鉅、將軍吳瞞,前往甘陜交界處抵抗金兵,獲勝得皇帝賞賜后,為防金兵再犯,繼續留守吳砦。不料金兵再犯,而宋兵力不足,寡不敵眾戰敗,吳瞞陣亡,閻晉、秦鉅為節自刎。閻、秦、吳三姓后人皆留居吳砦,繁衍生息,脈傳至今。
? ? ? 如今,踏入吳砦,干凈的鄉村道路,古雅的清代民居,新修的農家小院,不僅會讓人鐘情于吳砦的青山秀水,感佩于吳砦的歷史文化,特別是走進吳砦人家,喝一口吳砦水,總覺得是喝到了忠良之后的水;吃一頓吳砦飯,總覺得是吃上了抗金名將的飯。
? ? ? 試想,那水,那飯,那肯定是純正香甜的了得。如此,讓人越發對吳砦古城生出許多敬意來,也對吳砦人能有如此光輝的歷史,產生了羨慕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