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書五個月,頭條號兩個月,告訴我三件事

三月底,我在簡書發表了第一篇文章,閱讀量不超過20,但一直堅持寫下來,至今發表文章120篇,累計11萬以上的字數,閱讀量幾十到兩百之間,增長緩慢。

七月初,注冊了頭條號,10天通過了新手期,至今發表文章和視頻30篇,累計瀏覽量20萬,三篇超1萬的閱讀量,最多的一篇8萬。

相比而言,頭條號的流量更大,因其本身有相關內容推薦的機制,同時,頭條號的受眾更廣,因短視頻的優勢,使得頭條號更具娛樂性質;簡書上,更注重寫作的質量,其審核機制更為嚴格。然而,作為自媒體的兩個平臺,都同樣給了我相似的提示和教訓。

001

回顧我頭條號上發表的文章,《微信上,別傻傻做這些拉低情商的事了!》、《“開學第一課”教會我們什么》、《老師最討厭家長說的這七句話,你說過嗎?》這三篇閱讀量最大。簡書上的《你有多久沒有聽長輩說說心里話了》、《拯救拖延癥——番茄工作法中的微習慣理念》這兩篇相對比較受歡迎。

從標題上就可以看出,其受眾較大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是,文章能夠滿足用戶需求。如果標題都只是在自嗨的話,是很難激發讀者的閱讀欲望的。

不管是寫作,還是服務,或是產品,其存在的價值,就是為用戶解決一定的問題。文章能夠讓讀者引起共鳴,為讀者提供一定的方法技能指導,才能獲得讀者的認同。或許你會說,我寫東西,寫出我心就好了,何必在意其他人的看法。這個觀點,我不反對,特別是一開始進行寫作的時候,記錄自己內心的想法,更多是為了形成寫作習慣,找到寫作感覺。持續一段時間之后,也會從讀者的評論互動中獲得認同感,這也是寫作的其中一個目的。

所以站在讀者的角度,打磨自己的文章,是寫作的重要環節。

002

關顧著寫是不行的,如何寫得更好,需要深入學習。需要通過分析自己的數據進行復盤以做調整和提升。

通過對較為熱門的文章進行分析,我大致了解了閱讀量,很大程度是由標題決定的。標題是否有吸引力,是引發讀者打開的關鍵因素。很多自媒體人,在對標題的確定上,花費的時間不比寫文章用得少。收藏量,更多是體現文章的“干貨度”,也就是里面價值的多少。很多資料整理的總結性文章,相當于告訴讀者這里的資料應該保存下來,以備以后可以使用。轉發量的增加,跟多是在文章中體現讀者的觀點,并且分析到位,引起讀者共鳴,且讓讀者有分享的欲望。

通過分析,可以大致了解自己擅長寫哪方面的文章,是干貨還是觀點分析?是故事還是方法?是哪個領域的文章受歡迎。我是從事教育行業,所以寫作領域就是教育類,受眾對象就是家長、教師和學生,從幾篇熱門的文章也可以分析出來。

003

如何知道讀者的需求?如何知道自己擅長寫作的領域?唯有行動和實踐,才能更加清晰。

沒有哪個牛人一開始就很擅長寫作,即使是有,也是在閱讀和實踐過程中進行深度思考,心中有物,自然能夠表達出來。

只學不做等于沒學,只知不做也等于未知。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