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摘要:你是否會感到“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人生世事變化無常,但本文試圖用法國心理分析學家拉康的鏡像階段理論(mirror phase)來探討作為演員的自己和作為觀眾的他人之間的互動。希望你讀過之后能選擇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不要永遠被別人左右。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以上是著名詩人、文學評論家和翻譯家卞之琳的代表作《斷章》。這首短詩蘊含了深刻的哲理:你在充當觀眾、觀看別人的生活的同時也是自己生活的演員。別人常說人生是個大舞臺,有人能很好的塑造自我角色,生活順風順水,自己的人生從各方面都很精彩,獲得了他人的鮮花和喝彩;有人只能在他人的舞臺上充當龍套,甚至一句臺詞都沒有就匆匆下場。然而如果不把整個社會當做春晚那樣的大舞臺,而是把每個人的生活盡可能從整體中分離出來,不難發現即使是再平凡的人,也在屬于自己的小舞臺上扮演著主角;即使沒有別人的關注,他也能自己為自己喝彩。

然而人是社會化的動物,總需要和社會上的其他人交流,因此自己的舞臺和別人的舞臺相互交織,自己也在按照觀眾的要求或者導演的指揮去表演。電影《楚門的世界》和動畫《千年女優》深入淺出的表現了這一點。《楚門的世界》中的主人公身邊總有一些戲劇化的場景——初戀女友突然失蹤、溺水的父親突然出現在自己眼前……他曾經嘗試離開生活多年的地方,卻似乎總也走不出去;最后他發現原來身邊的事情全是一場戲,周圍的人都是演員,每天都有上千部攝像機對著自己。《千年女優》更是利用動畫將“現實”生活和各種戲劇鏡頭穿插到了一起,以至于觀眾如果不小心就會混淆兩者,最后不得不習慣無時無刻都有可能被喊“cut(停)”。特別是當看了電影《黑客帝國》或者《極光追殺令》后,你可能會感到莫名的恐懼:我們這個世界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是否有真正的自由意志?而電影《喜劇之王》中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演員的自我修養”,即無時無刻不去主動角色扮演,哪怕最后可能會喪失自我,或者搞不清到底哪個才是“真正的自我”。

究竟我們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表演還是在為了滿足作為觀眾的他人而表演?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拉康給出了我們一個悲觀的答案:我們的生活不過是“它者導演的‘木偶戲’”。這里的它者我認為指的是類似超驗的意識的總和。當兒童度過了與母親融為一體的現實界、經歷了由分離帶來的喪失感后,同時也開始進入從想象界到象征界的階段、開始有了鏡像中的“我”和它者的概念,獲得了運用語言和他人交流的能力,但這種獲得是以向語言結構(它者的載體)放棄一部分權力為代價的。這里的關鍵問題是:鏡像中的我究竟是不是我?拉康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我們通過這個鏡像中的我獲得原本是無的“我”的假象,這里的鏡子可以是兒童時期真實的鏡子,也可以是社會他人的目光和界定。當我們描述自己的身份時,我們說自己是學生、是醫生或者律師,我們在描述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當我們說自己是父母或子女時,我們在描述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那么真正的我、不依賴于社會他人存在的我究竟是什么?拉康認為潛意識的存在就是對人類主體性的一種反諷。我們不得不依賴他人定義自己,不得不按照他人的期許去表演去適應這個社會——如果自以為是,就會成為“瘋子”。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你是愿意一直表演下去,還是愿意走一條尋找“我”卻有可能被稱為“瘋子”的道路?

那么你對人在社會中的表演有什么看法?你是一個好的表演者嗎?歡迎回復分享!


心理,表演,拉康,社會,自我

相關閱讀:

鏡中花,水中月--綾波麗與鏡像階段

EVA,窺見深淵中自我的鏡子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