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讀了一些書,有了一些感悟,迫切的想與人分享,于是加了一個群。
里面的小伙伴都挺有意思的,聊天的內容從琴棋書畫到詩詞歌賦,從佛家道家到康德尼采,還夾雜著各類小說。
能夠有條件在描述自己思想的同時,吸取別人的人生經(jīng)驗、讀書總結,委實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
某天下午,一位群友突然發(fā)問:“你們是為什么讀書呀?”
是呀,讀書是為了什么呢?
小時候,父母送我去讀書,是因為周圍的小朋友都去讀書了,因為讀書可以考大學,因為讀書在以后可以找到好的工作。
可是現(xiàn)在,我長大了,從大學畢業(yè)了,也找到了不錯的工作,那么,現(xiàn)在的讀書是為什么呢?我打開書本的動機是什么呢?
不得不說,這個看似很簡單問題難倒了我,想了一下午,頭腦還是一片空白。
吃晚飯的時候也是恍恍惚惚的,滿腦袋的“為什么讀書”像小蜜蜂一樣飛來飛去,不讓人停歇。
吃著吃著,母上大人突然開始發(fā)笑,盯著我說:“你談戀愛了呀?怎么這樣心不在焉?”
我茫然的看著她,滿滿的不解。
她笑得差點岔氣了,上氣不接下氣的,讓我自己去看鏡子。
我走進洗手間,打開燈的一瞬間,一個滿臉湯汁的姑娘出現(xiàn)在鏡子中。
我無奈的笑笑,一邊拿過毛巾開始擦拭臉上的污漬,一邊自嘲這是誰家的臟姑娘。
我總不應該一直糾結這個問題的,我想,于是決定將它放在一邊,做一些其他的事情。
看了一會兒書,乏了,滑開手機屏幕,刷新微信朋友圈,準備找找樂子,看看八卦。
看著看著,一條朋友圈映入我的眼簾。
內容是:
“老人對他的孩子說:‘攥緊你的拳頭,告訴我什么感覺?’孩子攥緊拳頭:‘有些累!’老人:‘試著再用些力!’孩子:‘更累了!有些憋氣!’老人:‘那你就放開它!’孩子長出一口氣:‘輕松多了!’老人:‘當你感到累的時候,你攥得越緊就越累,放了它,就能釋然許多!’多簡單的道理,放手才輕松!”
這個段子,我看過很多次,之前并未在意,如今細想之下,才驚覺這是一碗毒雞湯。
這個段子的初衷可能是為了告訴人們,在生活中覺得累的時候,不要勉強自己讓自己更累,放手就好,輕松就好。
對于段子如何,我不予置評,畢竟是別人辛苦寫出來的。但是其中有一些問題,我則不得不辯駁一二。
人在很累的時候也不愿意放手,往往因為對前方有期盼或者是對后方有畏懼。
對前方有期待:
一個農(nóng)村孩子,讀書很棒,但是家境貧寒。我們都知道(當然她的父母也知道),讀書是改變這個孩子,改變一家人命運的獨木橋,于是父母外出打工,將掙的所有錢全部匯給孩子,讓她能夠安心上學。
他倆苦不苦?當然苦!
他倆累不累?當然累!
可是對未來的期盼,對前方的期待,讓他們即使再苦再累,也不愿意放手。
對后方的畏懼:
一個人不小心失足落下懸崖,萬幸的是在慌忙中,他抓住了一根藤蔓。
時間長了,他精疲力竭了,是真的累,兩只手和藤蔓之間的相互作用力讓他不至于很快落下去,但是整個手都是麻木的,那種被撕扯著,摩擦著的疼讓他痛不欲生。
可是明明已經(jīng)這么累了,但是他不能放手,因為他知道,放開能解放自己雙手,讓自己輕松,付出的代價卻可能是自己的生命。
當然,更多的時候則是,對前方的期望,夾雜著對后方的畏懼,即使再苦再累,也沒有辦法放手,也不愿意放手。
一旦放手,就將被光明摒棄,落入無邊的黑暗之中。
這個段子在本質上是類似于“何不食肉糜”的。(微信公眾號回復“1”,查看“何不食肉糜”典故)
不吃肉,不是不想吃肉,而是肚皮都不能填飽,何來多余的錢財買肉。
不放手,不是不想放手,不想輕松,而是有不能放手、不想放手的原因。
編故事的人站著說話不腰疼,聽故事的則是別人說啥就是啥,一點點思考也不愿意,真真說不出是編故事的人更應該被譴責,還是聽故事的更應該被批評。
此時,我又想到了群里那個朋友提到的問題:“你們是為什么讀書呀?”
我覺得現(xiàn)在想明白了,讀書大概就是為了讓自己看到更廣闊的世界、學會不人云亦云的獨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