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1】嘔心瀝血
【釋義】嘔:吐;瀝:一滴一滴。比喻用盡心思。多形容為事業、工作、文藝創作等用心的艱苦。
【出處】唐·李商隱《李長吉小傳》:“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
【成語2】黑云壓城城欲摧
【釋義】敵軍已到達城門,好像要把城墻壓塌似的。比喻惡勢力一時囂張造成的緊張局面。
【出處】李賀《雁門太守行》:“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成語3】天荒地老
【釋義】天荒穢,地衰老。指經歷的時間極久遠。常用于人們的愛情宣言。
【出處】唐·李賀《致酒行》:“吾聞馬周昔作新豐客,天荒地老無人識。”
在講究門第出身的唐代,很多詩人在介紹自己時,總要把那些曾經功勛卓著或聲名赫赫的先人拉出來,以充當個人閃亮驕人的背景。李賀也不能免俗,成年后,他念念不忘的就是自個兒乃“唐諸王孫”。
的確,李賀的遠祖是唐高祖李淵的叔父——大鄭王李亮。但到了李賀這一輩,身上的那點皇家血脈也就淡到幾乎沒有了,作為一個破落貴族的子弟,李賀想沾皇家宗室的光,那也只能是癡心妄想。
李賀的父親名叫李晉肅,晚年當過縣令之類的小官。但在李賀未成年的時候,他的父親就死了。李賀兄弟倆和他們的姐姐就跟著母親守在河南昌谷(今河南省宜陽縣西),艱難度日。
雖然窮,但李賀卻有一個富有的大腦。他酷愛讀書,七歲時,就能像模像樣地寫詩作文了。
李賀慢慢長大,個頭細瘦細瘦的,手指細長,寫字奇快。他的兩眉連在一起,看上去很是與眾不同。
成年后,幾乎每一天,他都會騎著那匹瘦馬,出門尋詩覓句去。他讓那個剃著光頭的小仆人,背著一個布袋子跟在他后面。每想出新詩句,他就會及時記下,放進小仆人的袋子里。
一天晚上,李賀的母親讓婢女倒出袋子里的東西,見都是兒子寫的詩句,她就生氣又心疼地說:“這孩子是要把心嘔出來才肯罷休啊!”
十八歲時,李賀已是當地很有名氣的詩人了。
這一年,李賀帶著自己的詩稿,去東都洛陽拜謁國子博士韓愈。結果,韓愈就讀到了這首《雁門太守行》: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寫得太好了!讀完,韓愈贊嘆不已。一年后,韓愈又和學生皇甫湜一起去昌谷回訪李賀。李賀激動萬分,揮筆寫下了下面這看《高軒過》:
華裾織翠青如蔥,金環壓轡搖玲瓏。
馬蹄隱耳聲隆隆,入門下馬氣如虹。
云是東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羅心胸,九精照耀貫當中。
殿前作賦聲摩空,筆補造化天無功。
龐眉書客感秋蓬,誰知死草生華風。
我今垂翅附冥鴻,他日不羞蛇作龍。
此詩把韓愈、皇甫湜兩人猛夸一通,又說自己是個有抱負的好青年,懇請二位名公給予引薦提攜。
這次造訪,讓李賀的才華在韓愈的心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確認。
元和五年(810年),李賀在家中收到了韓愈讓他參加進士考試的信。這年初冬,二十一歲的李賀如約參加了河南府試,得中后,又馬不停蹄地趕往長安,準備應進士舉。
就在李賀到了長安,躊躇滿志地應考時,麻煩來了——有考生舉報說:李賀的父親名叫李晉肅,“晉”與“進”同音,應“避嫌名”,因此,李賀不能參加進士考試。
李賀一聽,當時就懵了:這哪跟哪啊?
韓愈聞知此事,立即寫《諱辯》一文為李賀辯解,說:“父名中有‘晉’,兒子就不能參加進士考試,照此說法,父名中若有‘仁’字,那兒子就不能當人了?”
韓愈發聲,依然無濟于事。
最終,李賀未能參加那次進士考試。
被嫉妒他才華的舉子黑了,李賀的天空也黑了下來,一如“黑云壓城城欲摧”般的壓抑。
剩下的留下長安的日子,都成了“困居”。
京城已是傷心地,回家吧。
途中,李賀在一客棧落腳時,客棧主人知他大名,聽說他的遭遇后,不僅請他喝酒,還為友好地對他進行開導:
你看漢武帝時的那個主父偃,西行入關,不得志,又沒錢,屢遭白眼。再看唐初的那個名臣馬周,年輕時總被地方官欺侮得抬不起頭來,在去京城時,途中投宿新豐,旅館主人卻待他連商販都不如。可最后馬周還不是憑“兩行書”得到皇帝賞識而時來運轉?所以,一時倒霉并不等于一世倒霉,不定哪一天就迎來你的出頭之日呢!
客棧主人的一席話,讓李賀心里稍稍舒坦了些。晚上,寫在房間內寫下了《致酒行》一詩:
零落棲遲一杯酒,主人奉觴客長壽。
主父西游困不歸,家人折斷門前柳。
吾聞馬周昔作新豐客,天荒地老無人識。
空將箋上兩行書,直犯龍顏請恩澤。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
少年心事當拿云,誰念幽寒坐嗚呃。
寫罷,李賀放下筆,抬眼望著窗外。黑。(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