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十分嚴重的焦慮癥,直到現在,它也一直是我的心頭大患。在與焦慮長達十年的相處中,我總結了一些對抗它的自身經驗,雖不能說具有代表性,但我相信,在這方面,我還是有一定的發言權。
(1)
焦慮癥很容易誘發其他相關的各種并發癥,如:抑郁癥、神經衰弱……在此,我不作延伸,僅單純的討論一下焦慮癥以及如何同它和平共處。
之所以說自己有一定的發言權,是因為,就我現在的年齡來說,我患焦慮癥的時間不短,且跨度很大,除了誘因不確定情況下產生的焦慮行為,對于已經發生的事、即將發生的事、有可能發生的事、發生機率不定的事、臆想中的事……我也同樣會極度的緊張害怕,不論事情的好壞性質。
總而言之,到現在為止的十多年里,我有百分之八十的時間處在驚悚、焦躁、警惕中。
相信有過焦慮癥體驗的人都知道,一旦陷入焦慮狀態,不僅是精神上的煎熬,生理上也會作出相應反應,盜汗、顫抖、尿頻、心悸等,這都是隨之而來的常見現象。
我不是醫生,對焦慮癥的具體分類所知不多,言語中若有不夠專業的地方,還請包涵。
以自身而言,我將焦慮癥粗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能夠說出誘因的焦慮行為,另一種是緣由不清晰的焦慮表現。
(2)
先來說說前一種,我個人認為,是否能夠確定誘因并不能劃定焦慮的嚴重程度,換言之,即便你清楚自己是因為什么而擔驚受怕,也可能難以逃離這種焦慮的困境。
事實上,只要這個誘因曾經存在過,與此伴隨產生的焦慮就會不定時地頻頻發作,這個過程如同條件反射,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引起條件反射的主導權不在誘因那方,而在你的思維中。
人的思維是個神秘而奇怪的東西,很多時候,你以為思想屈從于本體,被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是不是覺得有些玄乎了?不太理解我的意思?結合現在所說的第一種焦慮狀態就很好理解。
由于思維的不完全受控性,雖然誘因未在現實中頻繁出現,但它已在你的大腦中建立聯系,在你毫無意料時,有關誘因的記憶片段和畫面可能正像幻燈片一般于大腦中播放。
我想大家應該都有這樣的經歷,在一些場合和情景下,突然就想起不相關的事或人,一旦記憶涌出,就難以關閘。
正因為如此,具有誘因的焦慮行為也同樣棘手,緩和措施的針對性較強。
通過這么多年的實踐,我總結出兩種主要方法來應對:一、建立新反射,二、逆向思考。
這里所提出的第一點:建立新反射,意思是說,當誘因出現在大腦,原本的第一反應是開始產生恐慌,我們無法做到徹底切斷兩者之間的關聯,但我們可以適當的減緩聯系的緊密程度,通過建立其他的良性條件反射,使得注意力被分散,達到沖抵部分恐慌的效果。
可以建立的良性條件反射有很多,如:運動、看書、寫作、交談、烹飪、聽歌……任何你喜歡且對你生活質量有所提高的事,都可以作為良性條件反射的一方。
拿看書和聽歌作為例子,這是我最喜歡且我個人認為最方便的兩種方式。
在誘因出現并開始導致焦慮的初始階段,強迫自己進入看書模式,書籍種類沒有太大限制,但最好偏向于一些燒腦類型,跟隨感強,容易進入狀態。
最初的幾次是會比較掙扎,因為沒有形成習慣,焦慮如影隨形,會大大影響看書的情緒。不過沒關系,不管是否真的將書籍內容消化,都要保持住這一看書模式,那些語句倘若一遍看不通,那就反復閱讀,直到可以順暢地梳理它的意思。
當持續多次之后,隨同誘因出現在大腦的就不僅僅是焦慮,還會讓你產生對看書的極度渴望,這一點是親身體會。新反射建立成功后,焦慮的感覺會被大大削弱,并且,看書的過程會讓你慢慢趨于冷靜,大部分的注意力被書籍內容吸引。套用一句網絡廣告語:親測有效。
至于聽歌,也是異曲同工,先強行讓自己置于歌曲世界,同樣,歌曲類型不作要求,即便是悲樂,它仍能有放松的功效。很多次,我聽悲傷風格的音樂,聽到泣不能仰,而神奇的是,當情緒完全被牽引出來后,我很快獲得了平和。
大多數時候,我會跟著音樂哼唱,獨處時盡情釋放自己的“歌王風范”,人群中便輕聲低和,焦慮基本都會迅速收斂自己的張狂。
我建議大家在家里騰出一個空間來放書,省下那些吃喝玩樂的錢多買幾本宜讀有趣的書,畢竟治理好情緒比什么都重要。除此之外,手機上最好也多下載一些電子書,雜志、小說皆可,方便在非特定環境下進行閱讀。
歌曲想必不用我多說,大家都有自己鐘愛的歌單,使用耳機聽歌,效果更佳。
(3)
現在再來解釋所提出的第二點:逆向思考,意思是擺脫常規思維,站在全新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具體到焦慮來說,就是不要過多的糾結于焦慮的誘因已成定局或可能發生、沉淪在自亂陣腳之中,而要想想怎樣才能避免類似誘因的事件再度產生并拿出實際行動。
對此,我也通過舉例來說明。先來構造一個焦慮癥的大致框架,假設導致焦慮的誘因是你原本非常想吃的蘋果發生了腐爛,致使此后涉及到蘋果甚至是水果以及腐爛相關的事件,都會讓你產生緊張、害怕、擔憂。
在這個框架中,你情緒的不穩定都圍繞蘋果腐爛展開,緊張害怕的原因無非就是對于既定事實的無可奈何,即焦慮于無法重回過去改變歷史。想必大多數人面對這種狀況時,都容易陷入“糾結過去”的怪圈,這是非常不理智的做法。
在既定事實的誘因面前,我們真正應該考慮的是如何避免類似情況再次發生。蘋果腐爛是個不可違背的自然發展,但我們可以在腐爛前就將蘋果吃掉,這相當于間接阻止了它的腐爛。
所以我們應該在心里提示自己:以后不要過久放置蘋果,只要做到腐爛前入肚,那該事件就不存在令人害怕的地方。
接著,我們需要對蘋果熟透和腐爛前征兆做足功課,這樣一來,誘因雖然沒變,但我們已經是升級版本,蘋果腐爛依舊是不可控事件,可最適當吃它的時間卻諳熟于我們心里。
在多次“間接阻止腐爛”的行為之后,我們的安全感在無形中會得到穩固,對該事件的心理恐懼感也會大大降低。
當然,這個框架是在誘因已經發生的前提下建立的,現在再來構造一個誘因還未發生的焦慮情景。
假設導致焦慮的誘因是你擔憂會被搶劫,事情從未發生在你身上,但你從其他真實事件中得到了負能量的反饋,以至于你在惴惴不安中惶恐度日。
這種情況下,你不能一味的乞求社會安定、人間和平,更多的重點應當放在做好自身防范上。
大環境既然無法改變,我們就從自身找方法。怎樣的穿著打扮會不容易引起歹徒注意、如何適當的避免錢財外露、遭遇搶劫后最安全有效的處理措施……這些都是需要掌握和牢記的要點。當你做到防患于未然,由于擔憂被搶劫而帶來的焦慮便能夠得到極大的緩解。
該點比較適用于通過自身行為可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事件結果的情境,至于完全不可控因素,請參考第一點建議。
(4)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另一種焦慮表現——緣由不清晰而產生的焦慮反應。對于該種焦慮,我的應對方案非常寬泛,且僅有一個,就是提前去做本應完成的任務。
我依然通過舉例的方法來說明,招不在新,管用就行。
比如原定計劃要在某日之前完成家里的大掃除,焦慮來襲之時,你不能任由自己情緒波動,這時你完全可以立即開始大掃除的計劃,提前將家中清掃干凈。
再比如,你對自己在工作上有某種期望,當感覺到焦慮情緒正在蔓延,那么請你加倍的埋頭于工作中,努力朝這種期望邁進。
要踐行這個方案首先需要良好的生活規劃,通俗的說就是要有計劃和目標,這樣才不至于在焦慮癥發作時無事可做。
總之,千萬別讓自己閑下來,通過不斷提前完成任務,焦慮所帶來的間歇性局促不安會一點點被平息,而與此同時,你還能收獲意想不到的驚喜。我不會告訴你們,我通過這種方式成功的提高了自己的寫作效率。
請你不要委屈巴巴的來說:我在焦慮的時候非常痛苦,痛苦到什么事都不想做。
任何困境都不會因為你的無所作為而莫名變好,如果你自己對于現狀沒有尋求改變之法的決心,那么無論旁人給出何種建議,都是無濟于事。
行動不在乎情緒好壞,關鍵是你有沒有決心。
當焦慮變成常態,它很可能會變成你頹廢懶惰的借口,甚至演變為你口中導致一切不幸的所謂“真兇”。
對于應對焦慮癥的一些個人見解就說到這里,我不是什么心理學家,總結的不過是自身經驗,只希望大家都能盡早學會和焦慮癥和平共處,如果我的建議對你有所幫助,那就是對這篇文章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