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我們所熟知的“巨嬰”概念,心理學者武志紅總是很擅長用比擬的手法,給僵硬難懂的心理學概念一個最容易理解又恰到好處的命名和解釋。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可控的第三者”也是如此。
“第三者”作何解釋,“可控”又代表著什么意義?沒有呆板嚴謹的說理,武老師用大量的事例對這個概念作了詳盡的解釋和說明。
著名男高音帕瓦羅蒂上臺前怎么總是要找生銹的小釘子?演講高手某同學拿著話筒怎么非要在口袋里放上某樣東西才安心?
初戀女友口袋里的一小把瓜子又有什么樣的神奇效果?職場女老板談判時出其不意地一句“來吃糖吧”,又有什么用意?
這些看似可有可無的小物件兒,著實發生了讓我們意想不到的效果。它們或是讓人面對有挑戰的情境時消解緊張,或是緩解了兩人關系中的緊張與不適。
總的來說,它們充當了“第三者”的角色,在人與事務的關系之間或者人與人的關系之間。這個“第三者”,就好像一個任人欺負的受氣包,把關系中刀光劍影的張力,轉移并化解于無形。
人生最無聊的可能就是一切都被設定,人生最危險的可能就是不斷面對不確定。人類的自我意志,也許就是一直在尋找其中的平衡。
帕瓦羅蒂的小鐵釘,演講高手的小物件兒,讓他們可以穩定發揮的保證,消解了心中的緊張焦慮。
一把瓜子,幾塊糖,當遇到話不投機半句多的時候,成了化了妝的和事佬,挽救了一場可能來臨的不和諧局面。
“可控的第三者”,就是這樣的一個存在,給人們一種全能自戀幻覺——一切盡在掌握。在這個美好的感覺里,每個人身上最優質的部分被激發呈現出來。
可控的第三者,是一個人走出自己孤獨的想象世界,而進入現實世界前的一個過渡態,他通過控制一個過渡性客體而初步形成對外界的掌控感。
它可以是人,是物,是一個事件。
在尋找和利用可控的第三者這一方面,中國人似乎比西方人更進一步。在歐美的電影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兩個人的獨白,靜靜的坐在那里,一說就是一整個上午,或者是晚上。
就連面前的一杯咖啡,似乎都不曾喝完過,兩個彼此直勾勾看著對方眼睛的人,就這么坐著干聊。這一幕,似乎很少在我國的影視劇和現實生活中看到。
就連國人談戀愛,也得逛個街吃個飯看個電影壓個馬路,總之不整點兒活動出來是不可能成行的。兩個想要親密的人之間,特別需要有一個第三者作為媒介。
不管是自己和自己在一起,還是兩個人單獨在一起,我們總會覺得有一些不舒服。“可控第三者”出現,很好地緩解了這一點別扭。
當不舒適的緊張消失了,人與事務之間,人與人之間,都是一種彼此的成全。
在視頻中,武志紅老師提醒大家可以多在這個方面做一些努力,去尋找自己的“可控第三者”,去發現自己背后的這個“怕”,也許看到它,又是一個成長的契機。
聽完這節微課,對于第三者這個詞,徒增了不少好感。渺小如人,總是想要經由控制感帶來的那一點點安全;脆弱如人,經常受困源于恐懼感而來的那一絲絲煩惱。
這樣說來,似乎為人的那點樂趣和困擾,通通都可以由可控的第三者來決定了。
何不大方地承認,有的時候,我們需要一個,可控的第三者?
來都來了,留下個喜歡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