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講個恐怖故事:我今年,三十歲了。
不知道突然從哪天開始,讀者都開始喊我S叔。
看來,我再也不能假裝是年輕多金事業有成精力充沛的小哥哥了。
開個玩笑。
去年我寫過一篇《有一種焦慮叫做三十不立》,記下了我即將步入三十歲的迷茫——畢業幾年決定不了一生,但卻基本決定未來的走向。逆襲的空間開始收窄;彎道超車的賽道開始閉合,只剩眼前一條路。
這條狹隘的賽道看上去不美好,路上坑坑洼洼,沒法施展開自己的身手。
然而,一年后,很慶幸我的事業迎來了逆轉,做出了些成績。回想起來,當時的我雖然很焦慮,但還是堅持復盤生活經驗。
今天的我,更有必要回顧過往,盤點是哪些事讓我的人生遺憾少了點,增值多了點。
選擇一座重要城市
二十歲的尾巴,我離開老家寧波,揣著一張機票和不到五位數的銀行卡,來到了無數影視劇里演員口中的香港。
對于已經當過幾年英語老師的我,重新步入學堂,讓我迅速從一個舊身份脫離,站在對立面,在陌生的城市里重新審視人生。
從最初聽不懂粵語的惶恐,到現在和港人吹水的自如,這座城市賦予我的,不是“香港”這個符號自帶裝逼的資本,而是人生更多的可能。
選擇一座重要的城市,能讓你徹底脫離家鄉的庇護。這也是為什么漂泊在香港、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的青年們,心里多少會有種沉重感。
接下來的路都要真的靠寄幾了,別再指望小城熟人社會的關系網絡了。在陌生的城市里,才能痛定思痛,想要真的拼出個什么花樣來。
這座重要的城市必定是多元的,包容的,承載著千萬種生活方式。比如香港,茶餐廳里陌生人擠在一張桌子上,老人喝著幾十塊的奶茶,白領聊著幾百萬的單子。比如北京,二環胡同里,大爺在遛鳥,年輕人在玩滑板,老外在喝咖啡。
人與人之間物理距離極小,心理距離很大——有人說這是大都市冷漠的通病,我認為這是生活給每個人賦予的無限自由。選擇一條你自己的路,去拼吧,沒人會judge你的選擇。
選擇一座城市,其實是選擇未知的社交圈,重新定義你和自己、他人和環境的關系。
當你真正融入、接納異鄉文化,你才懂得原來人生有這么多選擇。在價值觀的激蕩中,更加看清自己,打破陳舊的桎梏,給認知撕開一個無限增量空間。
人生,何必被腳下的土地設限。
跳槽,是跳格局
攻讀完語言學碩士后,我沒繼續干教師這個老本行,跑去做金融了。
轉行不易。夏天穿梭在香港寫字樓間,皮膚在人造空調的極寒,和亞熱帶的酷暑間切換,內心也在冰山和火海間掙扎。
經歷過陣痛期后,我終于嘗到轉行帶來的身份溢價。工資確實增長不少,然而,最重要的還是格局增值——這也是我釜底抽薪的根本原因。
為什么放棄體制內穩定的鐵飯碗?就教師這個職業來講,它的知識體系是相對完備的,知識的更新迭代速度比較慢,研究領域也會越來越收緊。
這里絕不否認學界的價值,只是對于我們中的大多數,瞬息萬變的業界更具吸引力。特別是金融融入互聯網后,我的視野、思路都被打開了,看到了更大的發展平臺。
跳槽,本質是跳格局。然而,選擇新職業要注意“技能遷移”,不是所有不切實際的夢想都值得被鼓勵。
古典老師說過,我們每個人的能力中間,都隱藏著可以被回收再造和遷移的技能,稱為可遷移能力。比如,我從教育轉行金融時,我真的是從零開始的么?不是。
不同工種,最表面是一層專業術語構成的知識體系,這其實是最容易在短期通過刻意練習熟記和運用的。最關鍵的是不同行業背后的底層邏輯。
舉個例子,張泉靈轉行做投資,看似跟記者差之千里,實則都是分析事物深層邏輯。教育跟金融也有共通點。老師要博取學生信任,金融也是people business,都是在人際交往中達成共贏。
所以,要挖掘兩種工作之間是否相互裨益,抓住底層邏輯進入一個新領域,增值你的格局。
打磨你的核心技能
如果在城市和行業條件都不錯的前提下,為什么總有人混的比較好,出彩的總是少數呢?
雖然很多人確實有潛力,但卻疏于打磨自己的核心技能。這一點,我在去年文章也寫過,我很相信長板理論——你的某項特別優勢,決定你能走多遠。
進入金融業后,我沒有丟掉我的一項核心技能:英語。我能閱讀相當多的一手材料,獲取行業最新咨詢,搭上主流共通語言,降低了溝通成本,快速獲取認可。
我發現一個悖論:學生時代,反倒是我們最努力發展技能的階段。當時熱衷找實習、參加社團、刷各種考試,都是為了在求職的時候,給技能項加分。
然而,很多人進入職場后就像股票一樣漲停板,然后逐漸下滑。沒有突破,又漸漸被生活其它壓力拖垮,就此認命,了無生機,像是游蕩在職業軌道上的喪尸。
因為,學校遵循短板理論,在統一考核標準下,大家的技能是差不多的。而進入了職場,同樣的方法,只會產出一個平庸的結果。
所以,在職場發展核心技能,才能給自己增值。可以是學好一門語言,也可以是考取專業證書,增加你的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