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離開家之前餓是一個鬧鐘,餓了食物就會到嘴邊來,餓并不難受。我的小學離我外婆家很近,每天放學外婆就會來接我。從學校到外婆家步行也就十分鐘不到的路,路上會經過一條布滿小吃的小道。第一天放學的時候一路上外婆就問我要不要吃東西。食物的欲望在放學的時間段更是無法抵抗,那時候最先吃起來的是蔥油餅,是經濟實惠的典范,從量上來說也是很適合的,不會影響到晚飯,但是小時候是不會太多考慮是否會影響到晚飯,好吃不好吃才是重點。后來食物的花樣就越吃越多了,最讓我喜歡的有兩樣,炸雞腿和鐵板里脊肉,又屬炸雞腿為優。記憶里那時候的炸雞腿沒有現在那種金金黃的脆皮,看上去就是暗黃色炸過的雞腿,一口咬下去倒是厚實的雞腿,沒有什么面粉,就是一只大雞腿,你選得有多大,吃起來就有多滿足。小學從一年級慢慢往上升,習慣了學校生活,年紀上去了,也有了很多要好的同學就不需要外婆送了。一上來外婆不送就出問題了,因為和同學一起回家就不會直線走回去,路上就更容易餓,吃過一次虧就懂了,餓了就得想辦法找吃的,餓也變成了習慣。
到了初中,門口的臟攤就進入了視線。自從有了零花錢,吃就是最大開銷。放學要吃點東西回家是因為肚子餓,而中午吃完飯吃點東西是因為沒吃飽,初中就是這樣過的。初中的午飯是學校的定餐,量不是很大,一般就是葷素搭配的三個菜加一碗湯,菜的品種也沒得挑,如果有人挑食,那吃不飽就是家常便飯。學校門口的臟攤也因需求而生,最暢銷的就是油炸攤位,其中香酥雞和炸小年糕首當其沖。到現在也沒人能確定油炸攤位的肉是不是攤主說的那些肉,總之電視里不斷披露那些肉是貓肉、老鼠肉等等,說得的確很嚇人,但是效果只在家長那里,小孩子還是照樣吃,攤主們也賺著一桶桶金,原因當然不僅僅是餓,餓了能吃的東西很多,但是饞了,就會挑好吃的吃。小孩子只要說餓,這些東西就有的吃。
餓這個生理反應慢慢演化為饞之后,如果天生沒有對食物強大的意志力,就會挖掘出許多許多好吃的。在我成長的時候,小時候非常流行干脆面。干脆面就本身來說其實不好吃,那時候都是為了買面附贈的玩具,在之后才知道方便面原來是可以泡著吃的,這是一個一發不可收的領域,我的意思是吃了就停不下來了。小時候大人都很注意孩子的營養,一般很少會吃方便面,吃就是因為饞,想吃。早上起來吃不了,很快就要去學校,白天又是在學校里,回家就是吃晚飯,想吃的話就得等晚上,夜宵就此拉開序幕。最早的時候,八點多還在吃飯是因為在外面玩,所以就晚回去吃飯了,夜宵就不同了,就算肚子再飽,心還是餓的。泡面的吃法也隨著經驗的增加而增加,最早就是買桶裝、碗裝的,再后來要買那些有真空大肉的,泡面泡著吃吃夠了就開始煮著吃。煮著吃就有意思多了,自己控制火候,面的軟硬自己掌握。有一次在電視里看到吃泡面還能在面里加料,就和吃蓋澆面一樣,于是我也嘗試起來,試了真的都說好,從雞蛋開始到番茄、火腿腸、方腿等等,方便面也從夜宵上位到了正餐,簡單的料理復雜起來就不適合夜宵了。
記得那時候是大夏天。小時候的夏天不怎么開空調,天一熱就容易吃不下飯。晚上天涼快了,肚子就不樂意了,經常咕嚕咕嚕叫。夏天不像天冷的時候,吃剩的食物放冰箱不容易壞,家里燒菜就會控制著量,盡可能一家人把飯都一起吃了,晚上一餓就沒東西吃了。那時候菜沒有,飯還是有的,用來第二天早上做泡飯當早飯吃,那時候我才知道,作為夜宵的泡飯才是真正的美食。作為夜宵的泡飯區別于早飯,晚上是不會吃醬菜之類,主要是花生醬和咸鴨蛋。打從那一刻起,到高中畢了業,泡飯是那段時間里夜晚下肚最多最頻繁的料理,簡單才是美是那時候意識到的,每一次端起飯碗扒著吃完最后一口飯、喝掉最后一口白水都能流下幸福的眼淚。
長大以后吃飯就會控制了,但是無論白天吃了多少,就算像是過年那樣的胡吃海喝,到了晚上,一定還是會餓,饞還是那樣饞,只是不會再那樣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