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進入幼兒園開始,尤其進入小學,學習便成了孩子最重要的社會活動,也成了很多父母特別關心的問題。
我身邊見過一些家庭,非常具有典型性,在這些家庭里,孩子被逼迫著完成家庭作業,媽媽焦慮孩子的學習問題和未來的升學壓力,爸爸對孩子不努力學習、不珍惜優越的環境而憤怒。
有媽媽跟我說,我每天坐在孩子旁邊,陪著他寫作業,有錯的地方我就幫他指出來,看到他走神,我就提醒他。然后還要準備水果、點心,喂到他嘴里。這樣伺候著,孩子還不高興,不愛學。道理天天說,就是沒興趣,急死我了。
爸爸則在一旁看著孩子心不在焉的學習,聽著媽媽的嘮叨提醒,一不小心怒火就上來了,數落孩子沒有出息,講著自己當年惡劣的生活條件,責怪孩子不珍惜今天得來不易的好機會。
于是,這樣的模式不停的重復循環,家里面不得安寧。
慢慢的孩子把學習看成是父母交代的認為,成績是給父母看的。對學習越來越沒有興趣,心態越來越沉悶,對什么都提不起興趣。
學習的樂趣到底在哪呢?
如果我們不知道學習的樂趣在哪,又怎么去引導孩子。
升學、就業、人生,這些大道理講給孩子聽是沒有一點作用的。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父母和孩子的認知思維差異。
小學開始階段,孩子的思維模式還是從具體思維到形式思維過渡的階段,問題的指向針對當下。
怎么理解這句話呢,就是說孩子需要借助現實中的事情去理解抽象的概念和邏輯過程。
比如我們都記得小時候的數學題,有累死狗的往返問題,有浪費水的開關龍頭問題,這些題目的設計,正式用具體思維的方法去鍛煉孩子們的抽象思維。
而父母的思維模式,已經成熟到抽象、邏輯思維,問題的指向面向未來。所以我們很容易被未來的美好所感染,進入“學海無涯苦作舟”的樂觀主義境界。
可是孩子們關注的是當下此刻的感受,未來再美好也好像與他們無關。正如心理學家做過的實驗,告訴孩子如果你等待一小時再選擇吃糖,可以吃兩顆,現在吃只有一顆,大部分的孩子都選擇了現在就吃。
用未來的美好喚醒學習的樂趣,這對孩子來說,太難了。身體感受才是他們最渴望得到的快樂源泉。
所以,孩子的學習樂趣,必須從身體感官的體會去尋找。
必須從生活的事物或者事件去實踐,孩子才會從規律學習中有所得,認識到知識的作用,體會學習的樂趣。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如何讓孩子從現實中體會乘法的規律呢?
我兒子學乘法的時候,總是搞不清楚乘法的規律,應用題也總出錯。
在孩子收拾自己玩具的時候,我看到他在收拾圍棋的棋盤。
我把棋盤拿過來,用手圍出四個格子,問他“我發現一個秘密,你看我圍住了幾行格子?”
“2行。”
“每行有幾個呢?”
“2個呀。”
“那一共幾個格子呢”
“4個,爸爸你干嘛?”
“這是不是就是,2乘以2,等于4呀。”“孩子立刻也發現了格子與乘法之間的規律。”
這樣,用棋盤我們如同做游戲一樣,研究了例如“4乘以2”和“2乘以4”的區別這樣的不容易理解的問題。兒子很興奮的跟我一起觀察,用眼睛和手指去感受乘法的規律。
其實,蒙特梭利的教具,便是深深的遵循了這個規律,這一點讓我十分欽佩。
(寫到這些有些困了,做個小結,明天還要上班處理頭疼的問題。)
其實“學習的樂趣在于實踐”,在于能被身體感受到的客觀體會,這個道理其實我們中國人已經說了幾千年,也被錯誤的解讀了上千年。
最早說出這個道理的人便是孔子,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習”并非溫習練習的意思,是實踐的意思,便是在生活中應用演練,體會學到的道理如何在生活中發揮作用。
孔子這句話是從學習者本身的角度出發的,是講“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順應四季晨夕的規律去實踐,將學習的知識變成客觀的感受,這樣的學習過程是可以體會到心中欣喜的。”
下一期文章,聊聊父母在孩子學習過程中如何才能成為催化劑,敬請關注。
本文原創,圖片來源網絡。如需轉載,可在文末留言聯系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