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豪蘇東坡在《自題金山畫像》中寫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東坡作此自題詩時已經(jīng)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詩人晚年生活如不系之孤舟,漂泊不定,萬般感慨于心中交集,然而蘇子不似杜甫般“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依舊不失其放達本色,自嘲自己的一生功績唯剩下三次被貶。這種自我調(diào)侃的詼諧感正是蘇東坡給自己坎坷生涯的一劑調(diào)味品。由此可見,其樂觀曠達非同一般,也難怪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大贊:“蘇軾偉大的人格與人生的智慧比任何一位中國作家更突出,也更完整地蝕刻在他的生活和人品中。”
? ? ? ?若論東坡的曠達胸襟,居于首位的應(yīng)該就是他化悲痛為食欲的本事!他不僅愛吃,而且還自己動手來做。他人不敢吃或是不好吃的東西經(jīng)他一搗鼓,竟能搖身一變成為風(fēng)行一時的名菜,有的竟然還流傳至今。小編隨手在百度上一搜,冠以東坡之名的就有東坡肉、東坡肘、東坡豆腐、東坡酥……千古奇才蘇東坡不僅因其文才流芳后世,居然還因廚藝被后人如此惦記,自古文人能有此殊榮的是不是只有他!對,就是他。
黃州篇
東坡被貶黃州,風(fēng)塵仆仆之中,尚未安定好一顆漂泊之心,但是黃州的風(fēng)物已然帶給了他意外的驚喜。且讀他《初到黃州》一詩: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yè)轉(zhuǎn)荒唐。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逐客不妨員外置,詩人例作水曹郎。
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
首聯(lián)慨嘆自己43歲因罪來此地任一閑職,連連搖頭嘆此荒唐。頷聯(lián)即寫觸目所見之景,黃州三面臨江,大江兩岸青山連綿,風(fēng)景秀麗,東坡在繞城的浩浩長江中思魚之鮮美,望漫山修竹而覺筍之香。由美景而思美食,瞬間似乎便已經(jīng)忘記貶途之辛酸苦楚,只覺“魚美筍香”的生活該是非常不錯的。于熱愛生活的東坡來說,失意之時,吃便是生活的一大念想和樂趣所在。江水中的魚兒,山林里的翠筍,正是絕佳的下酒菜。蘇軾愛吃魚,而他的詩作中也有不少詠魚的詩句。如膾炙人口的《惠崇春江曉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這首七言絕句寫春天的竹筍,肥鴨,美味的河豚,生活氣息撲面而來。在《東坡志林》(卷9)《書煮魚羹》中,蘇東坡不無自豪地提到自己所做的魚羹得到了賓客們的贊賞:“予在東坡,嘗親執(zhí)槍匕,煮魚羹以設(shè)客,客未嘗不稱善,意窮約中易為口腹耳!今出守錢塘,厭水陸之品,今日偶于仲夫貺、王元直、秦少章會食,復(fù)作此味,客皆云此羹超然有高韻,非世俗庖人所能仿佛。”
東坡流放黃州時,曾經(jīng)為客人燉魚湯,嘗了的沒有不交口稱贊的。后來到杭州當(dāng)市長,大魚大肉吃膩了。正逢跟幾個朋友小聚之時,他心血來潮,再一次親自下廚,又照老樣子燉了一鍋魚湯,朋友們都夸蘇子魚羹“超然有高韻”,實在是太妙了!魚湯燉得非同凡響,老蘇竟還一臉傲嬌地說,這魚湯豈是一般的廚子能做出來的!好吃的魚可不是吹出來的!《蘇軾文集》中就藏著東坡煮魚的秘籍:
“以鮮鯽魚或鯉治斫,冷水下,入鹽如常法,以菘菜心芼之,仍入渾蔥白數(shù)莖,不得攪。半熟,入生姜、蘿卜汁及酒各少許,三物相等,調(diào)勻乃下。臨熟,入橘皮線,乃食之。”
鮮活的鯽魚或鯉魚來一條,刮鱗扣腮,取出內(nèi)臟,不腌不炸,冷水下鍋,鍋里如常放鹽,加入半棵菜心、幾根蔥白,蓋上鍋蓋兒開始燉煮,不要用勺子翻動,煮到半熟,再放入三樣配料:姜汁、蘿卜汁、料酒。這三樣配料按照同樣的數(shù)量備好,放在一個碗里調(diào)勻,然后再倒入魚湯里同燉。快要出鍋的時候,再將橘子皮切絲,撒上幾根,就可以停火品嘗了。哎呀,小編的口水一不小心滴到了鍵盤上……
? ?東坡被貶黃州,雖然沒有什么錢,但他真是會變著花樣撫慰自己的胃。大魚大肉穿腸過,對當(dāng)時的蘇東坡來說絕對不是癡人說夢。盡管他當(dāng)時比較窮,但宋代的豬肉遠沒有咱們今天的貴。在《豬肉頌》中,他講“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有身份的人覺得吃豬肉簡直就是拉低了自己的身價,而貧窮的人卻是不知如何將豬肉做得好吃。東坡便自創(chuàng)了豬肉的做法,他“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老蘇買來豬肉以后,把鍋子洗得干干凈凈,少許放水,燃上柴木、雜草,抑制火勢,用不冒火苗的虛火來煨燉。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火候足了,它自然會滋味極美。不得不說蘇東坡不僅愛吃,他還很會吃!實乃資深吃貨一枚!
? ? ? ?據(jù)說后來蘇東坡去了杭州,勤政愛民,深受百姓愛戴,因而過節(jié)時當(dāng)?shù)匕傩账退S多豬肉。他照例將五花肉煨制成酥香味美、肥而不膩的紅燒肉,與百姓共享。從此民間便把這種紅燒肉命名為“東坡肉”,成為一道傳統(tǒng)名菜。
惠州篇
? ? ? ?宋哲宗八年(1093年),蘇東坡再度被貶嶺南惠州。對于別人來講,這是煙瘴之地,就是要把你這個蘇老頭置于死地。可于老蘇來說,這簡直就是一場甜蜜的貶謫。
? ? ? ?時值深秋,蘇軾看見驛站邊的樹木依然翠綠欲滴,便問迎接他的小吏是何樹,小吏回答是荔枝樹。蘇學(xué)士大喜道:“有荔枝吃便可安居嶺南”。我們現(xiàn)在耳熟能詳?shù)哪蔷洹叭锗⒗笾θ兕w,不辭長作嶺南人”,應(yīng)該就是東坡躺在荔枝樹下滿足地拍著肚皮說的吧!嶺南地處亞熱帶,蔬菜瓜果生長得快且品類繁多,他看著自己耕種的蔬菜即將收獲,喜悅地賦詩道:“秋來霜露滿園東,蘆菔生兒芥生孫。我與何憎同一飽,不知何苦食雞豚。”東坡自制的蔬菜羹,也是別有風(fēng)味,在他看來,這比肉味美多了,有詩云,“豐湖有藤菜,似可敵莼羹”。
? ? ? ?在惠州,蘇東坡還整理了很多與美食有關(guān)的佳文,如《菜羹賦》、《食豬肉詩》、《豆粥》等。在《老饕賦》中,蘇東坡以“老饕”自嘲,并戲謔地宣稱,蓋聚物之夭美,以養(yǎng)吾之老饕!也就是說,全天下的美味,皆是為了東坡這個老饞鬼而存在的啊!
? ? ? ?蘇軾在瓜果香中度過了甜蜜的三年,惠州給他的回憶甚是美好,正如他在《定風(fēng)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中寫:“試問嶺南應(yīng)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