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你自己就好,因為別人都有人做了。
如果是以前,我的寒假是這樣的
而現在,我的寒假變成了這樣
之所以選擇改變,并不是為了跟別人拉開差距,而是和以前的自己訣別。
所以,希望這次的不足,能成為下次改變的契機。
下面,我將進行一一論述。
1.讀書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習慣性地抱怨說自己沒有時間看書,殊不知,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擠擠總歸會有的,只是我們大多不愿意罷了。
以前的我,總會樂此不疲地從圖書館借回一堆書,然后,在學期初原樣返還,每每此時,內心便會產生一股罪惡感。
然而,人總是會被美好的事物影響,從而發生變化。這個寒假,我竟然意外的養成了每天閱讀的習慣,而這一切,也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艱難,只是多了一份重視和耐心。
讀書也許并不會讓我們產生醍醐灌頂的效果,但書中的文字,多少能起到掃盲的作用,甚至還能帶來些許啟發。
此外,我們還能通過讀書來安頓自己,從而變得有事可做。試想,這個假期如果沒有堅持閱讀,那么這段時間便會被自己吃喝玩樂過去。
2.寫筆記
說起讀書,也許很多人都會覺得看過就好了,結果好不容易了解到的知識,在達到“能夠使用”的水準前就被忘得一干二凈了。所以,我們會時常會覺得“讀書無用”、“讀書無收獲”。
曾經的我亦是如此。然而后來,當我閱讀完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后,我開始嘗試寫筆記,并將其紙質化。在書寫的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對書中內容的記憶,而且還為讀書增加了一點儀式感。
現在的我,除了摘抄、寫書評,也在嘗試新的方法,即繪制思維導圖。我想,正是因為不斷地實踐、反思和迭代,才更容易找到合適且高效的閱讀方法吧。
3.寫作
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讀書,過后卻不找機會將其調取出來,那么書中的內容就只會在腦海中積淀片刻,隨后終將消散。這樣一來,閱讀所用的時間和精力就白白浪費了。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亞瑟·叔本華也曾說過,“光是不停地讀書,過后卻不深入思考的話,絕大部分知識都會流失,不會在精神中扎根。”
對于這一點,我有很深的感觸。回想曾經的自己,雖然也有閱讀的習慣,但是時間一久,書中的內容就很容易淡忘,更別提應用了,這就跟塞在書架最里面從沒讀過沒什么區別。
后來,我開始嘗試著寫作,漸漸地,我竟發現,自己居然會有意無意地引用書中的觀點和文字。我想,這大抵是因為在閱讀時,我已不自覺的將書中的內容融入自身,因此才會有信手拈來的感覺吧。
4.財富狀況
這個寒假,在鞏固理論知識之余,我投資了2只股票基金、1只債券基金、2只貨幣基金。
后來,考慮到所選的貨幣基金規模太小,存在清盤的風險,于是,就果斷贖回了。
正是因為這一系列的實踐,讓我學會了獨立地分析各基金的歷史業績、進行各基金間的對比(如夏普比率、平均回報)等等,繼而做出投資決策。
此外,我還嘗試著計劃工作后的理財思路。唯有理智的面對,才能避免月光族的尷尬吧!
5.運動
寒假期間的運動,基本上都是室內項目,比如平板支撐、開合跳等等。這些動作的難度系數相對較低,因此比較適合剛起步的懶人。
當然,需要反省的是,這個假期的運動頻率太低,一方面是自己的重視程度不夠,另一方面還是因為太懶。
為此,我根據目前的情況,給自己制定了17年的運動計劃。
6.休閑娛樂
以前,總會不自覺地將電視劇、電影視為純粹的娛樂消遣手段,于是,腦海中便形成“多看無益”的狹隘觀點。然而,這個寒假,當我轉換思路后,竟發現他們也能成為變好的動力。
比如,當我看完《我的家里空無一物》后,不僅理解了“斷舍離”的生活,而且還產生了動手整理的勇氣。的確,唯有讓身邊充滿自己喜歡的物品,才能讓家變成心動和美好。
此外,作為一枚快下架的學生,以后陪伴在父母身邊的時間會少很多,所以,這個寒假,還會時不時地陪爸媽游玩。雖然只是簡單地周邊游,但仍覺得滿足。因為一起看風景、聊天的感覺,總勝過各自在家玩手機、看電視吧。
最后,我想說的是,與其花時間羨慕別人的生活,不如努力地把生活過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end——
推薦閱讀:
小互動:
談談這個寒假,讓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