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中國式相親》,一位23歲的小伙子看中了40歲的離婚女人,引起母親的反對,也引發了主持人金星對為人父母的一番勸導教育。
女嘉賓長得年輕漂亮,35歲離婚后,孩子由富二代變為窮二代,她獨自帶著孩子,創業奮斗,開了一個煲湯店,很勵志很成熟。
男嘉賓在里面,能看見場上所有的情況,女嘉賓看不見男嘉賓。由他們的父母先來選擇把關。40歲的女人雖然年輕、自立,但與眾位男嘉賓年齡相距太大,自然,沒有一對父母按燈選擇。
然而,一個23歲的男孩兒在里面作了選擇,他的父母非常意外。男孩兒征得媽媽的同意,不管成不成,先出來見見。
男孩兒對女嘉賓說說,我喜歡喝湯。
母親說,媽媽也會做呀。
男孩兒說,你不是專業的。
母親說,別忘了媽媽是營養師。
男孩兒說,漂亮姐姐做的有味道。
看見沒,赤裸裸的爭奪,幾句話上演了媽媽和潛在兒媳婦爭兒子一幕。中國多少婆媳關系的問題,就是婆婆和媳婦為爭奪一個男人,不可開交,要死要活。
金星問男孩兒,你23歲,她40歲,帶一個11歲孩子,如果你們談戀愛,你介意嗎?
男孩兒一臉輕松,那不介意,太簡單了,這不省事了嗎?
他的話引起了一陣笑聲。
男孩兒根本想不到,自己到三十歲以后,也許會多么想要自己的孩子。
節目開始,媽媽還說了對兒媳婦的要求是,手腳不能涼,生兩到三個孩子。
沒孩子,這,媽媽怎么能同意呢?!
媽媽問女嘉賓:都說20歲的男人是期貨,30歲的男人是現貨,40歲的男人是搶手貨,你現在40歲,他才23歲,你有多大的把握,在未來還擁有他?
女嘉賓愣住了,隨即說,不用擔心,時間會證明一切的。
看來女嘉賓也一樣單純、樂觀,也許她忽略了,時間會證明的是,除了合適,另一個就是不合適。
男孩豪不避諱說,他就喜歡成熟的女性,因為她們比小女孩懂得很多。別看自己長的高大,但內心很脆弱。小時候,父母忙著工作,自己一個人在家,很缺乏安全感。
男孩兒坦言自己,外面的殼是硬的,但里面是軟的。
一席話說得母親暗自落淚,面露愧疚,承認自己沒有給到孩子母愛,說以后會多孩子好的。
盡管如此,媽媽還沒忘記為兒子把關,希望女嘉賓重新選擇一次。主持人也委婉地說,場外乃至海外一定有喜歡她的男人。
女嘉賓也懂,她對男孩說,我們可以做朋友。
金星借此說出自己的觀點,很多戀父戀母的孩子,會找比自己大的另一半,這與成長經歷有關,為人父母若是忽視對孩子的陪伴,孩子長大后,通過愛情來彌補缺失父愛或母愛。錢能買來很多東西,但孩子的成長是買不來的。
對金星的這番觀點,非常贊!這個相親節目,不僅形式新穎,而且引發人們對家庭問題的思考,從內容到形式,已經大大超越了《非誠勿擾》之類的節目。這也說明,從心理學角度去看待婚姻情感,對每一個人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
著名的心理專家武志紅說,中國人的情感模式都是在找媽。
在嬰兒期,如果缺乏母愛,沒有體驗到被“好媽媽”照顧的感覺,導致成年后內心深處那個匱乏的嬰兒,還在渴望再有一次機會,找到一個“好媽媽”,以療愈生命早期的傷痛。
早年被母親照顧太好,直到成年也無法分離,與媽媽一直處于共生狀態。6個月之前的共生是正常的,之后就是病態的。這樣長大的孩子,可能在婚戀時,在情感上無法獨立,渴望繼續被照顧,也會尋找像媽媽一樣的女人。
這樣的男人找的“新娘”,是新的娘,離開自己的母親,和另一半的關系實質是,彌補曾經缺失的母愛,或者繼續享受原來的母愛。
女人也一樣,希望自己是公主,像被爸爸一樣寵愛。無論是蘿莉找大叔,還是姐弟戀,都是在找具有母性的“媽媽”。
絕大多數父母不能接受,孩子找年齡大很多的另一半,可能父母們從來沒有認識到,孩子為什么會這樣?早年過渡或缺失的母愛或父愛,是真正的原因。
“足夠好的母親”是客體心理學的代表人物溫尼科特提出的,是指開始的時候幾乎完全適應她的嬰兒的需要,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她逐漸地適應得越來越少,并根據嬰兒逐漸增長的能力來應對她的失敗。
一個母親太多太少的好,對孩子的發展都是不利的。太多的好,意味著母親始終不能對孩子放手,母子無法分離,將來容易引發婆媳大戰。而太少的好,則意味著母親不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和信任感,孩子有匱乏感,容易有外遇,以愛情之名義尋找母愛。
現實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例子,各種家庭大戰,相愛相殺,其實,任何問題的背后,每個人要的都一樣,那就是愛。
一般孩子最容易出現問題的時候,是青春期和談婚論嫁時,這時候,單靠講道理教育是無效的,因為這不是認知能解決的問題。成長過程中的任何環節出了問題,都對后來產生大的影響。
蘿莉找大叔,小鮮肉愛姐姐,這是一個社會現象,更反映了家庭教育問題。
一個人形成健康的三觀,除了社會責任,家庭教育絕不可忽視。既為人父母,從孩子出生,就應該對孩子負責任,不僅僅是物質滿足,給孩子以高質量的陪伴和關愛,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