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是指一個人出生和成長的家庭,包括家庭環境、家庭教育、家人性格等。
前幾日,一位老師在朋友圈發的一篇推文讓我再一次感覺到原生家庭對一個孩子的影響很大很大,甚至可以決定一個人的一生。
以下是那位老師發的推文及評論:
不敢說她一定出生于一個書香門第,但她的父母一定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文化人,或許母親是個英語專業的大學老師吧(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主觀臆測),才會從小就培養她看英文動畫片,聽英文歌的習慣。才會帶著她流連于大學里的英語角,和一群大學老師交流,練習口語。很多時候,父母的文化素質和對孩子的教育往往就影響了孩子今后的發展。當她的媽媽帶著她在大學里參加英語角的時候,一個農村孩子的媽媽或許還在田間勞作。
她和我差不多大,當她在看著英文動畫片時,我那會兒卻連26個英文字母還說不全。如果我的家庭和她的一樣,如果我的父母文化素養高一些,我就不會是一個小時候因為看課外書看的著迷,媽媽怎么喊都喊不動而被媽媽撕了所有書的小孩兒; 或許我的英語口語會說得和她一樣好,我也不需要等到大學時才開始學口語。
偶爾我會在一個英語配音軟件里邊玩配音,里面五歲到十三四歲的小孩居多,隨便點開一個配音,你會發現模仿者都是一些稚嫩的童聲,不僅模仿得特別像,就連美式和英式發音都能變換自如。我問一個小孩為什么她的英音學得這么棒,她說她媽媽除了平時送她去英語興趣班,自己在家還以身作則,帶著她玩配音。
你看,人家能從小就比你優秀,不是沒有原因的。從小就被父母以一個正確的方式引導著學習,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孩子,長大后,在學習方面,想不優秀都難。
以前看到一句話,大概是這樣說的: 想要了解一個人為何會有那樣的性格和為人處世,請他的父母出來玩一玩,聊聊天就知道了。這句話也不是沒有道理。孩子的性格和處事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從孩子身上,你能看到父母的影子。
一個脾氣暴躁的孩子背后,或許就藏著一對脾氣暴躁,經常吵架的父母;一個有著公主病的女生,或許背后就有一對把她寵上天的爺爺奶奶。我們會發現身邊有很多單親家庭的孩子,她(他)們更獨立,性格更孤僻,更不容易相處,造成她(他)們總總性格的,應該和原生家庭關系的不完整有關吧,某種親情的缺失,造成她們性格上的轉變。她們承受的更多,被關愛得更少,因此也就更獨立。
當然我并沒有給單親家庭的孩子貼標簽,就像“自私”、“公主病”等各種不良標簽不屬于所有獨生子女一樣,“性格孤僻”、“很難相處”、“不考慮他人感受”等這些標簽也并不屬于所有的單親家庭孩子。
之前在微博上看到一個話題——寒門是否難再出貴子? 話題一出,評論就炸了。是和否兩大門派對立,懟得極其兇猛。我是站在贊同的那一方的。雖然我不愿看到寒門難再出貴子,但不得不承認,在當今這個社會,寒門難再出貴子是一個鐵打的事實。不是說寒門不能出貴子,只是很難。
我認為寒門再難出貴子,原因有如下幾點:
1.資源。清貧家庭的孩子不管是資本還是人脈資源上,都有限得多。他們要創業,往往受制于資本,各種借錢各種籌資,而出生豪門的孩子根本不需要太為資本發愁,關鍵是人家創業失敗了還能很快拿到資金東山再起。
對于人脈,俗話說得好,窮在鬧市無近鄰,富在深山有遠親。在當今這個功利的時代,當你富裕時,別人會更愿意幫忙。而一個出生貧寒的孩子往往要做出一些業績或被別人看到一些潛力時,才會有人愿意出手相助。富裕家庭優秀的人脈資源對孩子來說往往是現成的,而出身寒門的孩子想要獲得優秀的人脈,卻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2.見識和思維。在見識上,寒門子弟就比不上豪門子弟。大山里的孩子除了課本外幾乎沒有其他讀本;富裕家庭的孩子卻不用為金錢發愁,從小就被送去各種興趣班,培養各種興趣愛好。清貧家庭的孩子在花錢的時候還得想著怎么為父母省錢;富裕家庭的父母卻帶著孩子們到處游玩,領略各個國家和城市的風土人情,增長他們的見識。
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這是因為窮人和富人在思維上就不一樣。富人有錢投資,也敢于投資,錢生錢,生意越做越大。窮人沒錢,也不敢投資,一直窮下去。窮人在原地踏步,富人越來越富,有錢的和沒錢的差距當然就越來越大。寒門孩子大多數長期和寒門子弟生活在一起,感受不到貧富差距,如果思維跳不出去,就會沿襲父母的賺錢手段,永遠也富不起來。
今年的很多省的高考狀元,扒一扒她們的身世,你會發現,大多數都來自富裕家庭。
劉強東曾經說過想要資助中國人民大學某個班的一些農村貧苦孩子,結果發現整個班六十多號人沒有一個來自農村,大多數人家庭都比較富裕。
所以說,寒門再難出貴子,不是平白無據的,寒門子弟在起跑線上就輸了,得付出天大的努力才能和豪門子弟并肩。
舉那么多例子,我并不是想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寒門依舊可以出貴子,豪門也會出逆子。這些年我們聽到的寒門出貴子,豪門出逆子的例子也不少。以上講到的寒門和豪門,都是原生家庭對孩子影響的舉例,沒有絕對化,但也足以看出,原生家庭的各個方面對一個孩子一生有多重要,影響有多大。
我們沒有辦法改變我們的原生家庭,但是我們可以決定我們的下一代原生家庭的模樣。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給孩子一個好的家庭教育,給孩子一個好的教育環境,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等等,都是以后我們為人父母能做的。
愿每個父母都能認真對待每一位孩子的教育問題。
以上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如有異議,歡迎各位讀者交流。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語言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