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傅佩榮譯文】
孔子說:“青少年在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重兄長,行為謹慎而說話信實,普遍關懷別人并且親近有善行芳表的人。認真做好這些事,再去努力學習書本上的知識。”
? 本章言弟子為學,當重德行。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若一意于書籍文字,則有文滅其質之弊。但專重德行,不學于文求多聞博識,則心胸不開,志趣不高,僅一鄉里自好之士,無以達深大之境。學文列在最后,表示青少年應該先學會良好的行為規范,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而不可本末倒置,以為念書就是一切。
? ? ? 這一則,放在現在更是具有現實教育意義。入則孝,出則弟,現實是如何呢?!現在的孩子多是放在幾個大人家庭的中心,可能父母有時會想著給孩子講些孝的道理,但行動上更多的年輕父母也在啃老中,現實是誰更“孝”誰呢? 行有余力,再學文,都言做個好人比做個(成績)好學生更重要,可現在學校的價值體系,特別在進入初中以后,仿佛成績好成為了學生評價體系的最主要指標,成績好的孩子,也獲得了更寬松、更健康的成長環境,反之亦然。社會雖然在發展變化,但目前的國情,終究是覺得不那么有道理,那么到底是什么導致了現在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