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生活來說,洞察總是大于觀察。眼前有什么不重要,發現這件事背后的東西更重要。
在《真希望我20幾歲就知道的事》明確的提出一個問題。當手里只有5美元的時候,你要如何用這筆錢,在幾個小時之內,實現上百倍的獲利?
你可以有很多常規辦法,也可以突破“標準”答案。
書中是讓一個班級分組,不同的組,有不同的做法。有一些常規的做法,保證了一定的收入,比如2個小時賺了幾元。
但真正百倍獲利的小組,做法是超出常規的。
下面就讓我們看看,如何能做到多倍獲利。
方法a
有同學發現,到了吃飯時間,門餐廳門口往往會排很長的隊,很難等到位子。他們決定在那些不想花時間排隊等候的人身上賺錢。
于是他們兩人一組,分頭向好幾家餐廳預訂座位。用餐時間快到時,再把訂到的座位賣給不想在長長隊伍中等待的人,每個位子最多可以賣到20 美元!
方法b
而另一個小組的方法更簡單。他們在學生宿舍前面支了一個攤位,免費檢測自行車輪胎的氣壓,如果輪胎需要充氣的話,就收取1 美元的費用。
方法c
最重要的,就是這最后一組同學的做法。他們完全轉換了形勢,拿到了主動權。他們最終成功賺得650 美元。
賺錢最多的那一組學生認為,他們所擁有的最有用的資產,不是那5美元,也不是2小時的活動時間,而是周一課堂展示的那寶貴的3分鐘。
斯坦福大學作為一所世界名校,不僅學生擠破了頭想進,公司也擠破了頭希望在里面招人。他們把這3分鐘出售給一家公司,讓他們打招聘廣告。
就這樣簡簡單單,3分鐘賺了650美元。
他們賣的既不是自己的體力勞動,也不是普通的商品或者服務,而是班上的同。
他們完全放棄存量,這是最難的事情,跳出原來的窠臼,轉而用更大的視野去審視眼下的問題。
01
那在生活中,我們如何能做到像第三組同學一樣,跳出局限去看問題呢?
有時候明明一些不起眼的東西,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往往就是那一線之隔,決定命運。看似是沒想到,其實是想不到。
而主動權,就是要拿到選擇之外的那個選項。
我們在陷于兩難處境的時候,往往忽略了更為重要的選擇因素。
有一個職場故事是這樣的。老板讓一個人在掙得更多和干得更清閑兩個職位之間選,結果呢,他選了最能照顧家庭的那個。
這才是真正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人。
你讓我在左右選擇,我自己卻能找到另外的道路。
這就是真正的積極主動。如果這是個選擇題的話,你不管是選1還是選2,其實都是在做人家的題目。
就像馮小剛對姜文的評價。別的演員是你給他什么,他就演什么。
姜文演戲不是那樣,他會站在導演的角度,反復琢磨這個角色到底怎么演最好。
換句話說,姜文就超越了演員的身份,拿到了屬于自己的主動權。
02
拿到主動權,是轉換局勢的本質。
讓我們看看《小李飛刀》中的反派王憐花,是如何在失敗之后,還保有主動權的。
當無花敗于香帥時,無花的神色和古龍的筆調一樣冷靜:“很好,我今日總算證實,我的確不是你的對手。(輸了便是死亡,這是一個大反派戰敗后的反應,我怎么覺著他像是贏了一樣呢?)
楚留香嘆了口氣,道:“你雖已輸了,但無論如何,你的確輸得很有風度。”
無花發出一聲短促的笑,道:“我若勝了,會更有風度的,只可惜這件事已永遠沒有機會證實了.....
有一本小說,叫做遙遠的救世主。
其中有一個主人公,丁元英,得罪了人,被仇家找到之后,先問仇家,你喝什么茶水。然后就自顧自的泡茶,這個反應讓仇家愣了,坐下來放下槍跟他一起喝茶了。
就這么一個簡單的場景,就是對一個人能力最終級考察,任何時刻做最后的固定反應,拿回主動權。
這說起來簡單,但真做起來,首先第一個就要求人超越本能的應激反應。
換做常人被仇家找上門,本能反應至少應該是緊張或反抗。
能超越這一層,至少就要求我們,時刻準備著......
電影《鐵拳男人》里一個經典的場景是這樣描述的
昔日拳王生活已無以為繼,但妻子為了他的生命安全考慮,仍堅持反對他去打拳。他是這么說服妻子的——讓我上場,至少,我知道對手在哪。
那就是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覺。貧窮壓倒了硬漢,但他卻怎么也想不明白,讓他家境越來越差的具體原因到底是什么。
超越應激反應,不是具體的要面對什么,但卻比有對手還難。是不斷的挑戰自己的各個弱點……
你不知道要防備什么,只能不斷的讓自己變好。對手不再是別人,而是轉到了自己身上。
不斷剔除那些不當的行為習慣,以至于讓自己變得更好。
重視自己的想法,卻又要在改變的時候,不把自己的感受當回事。
03
最可怕的,就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不知道。
成長真正的煩惱是找不到變得更好的路徑,而不是已有了路徑還在猶豫要不要前進那一步。
從身邊有限的資源,去找能獲得主動權的武器。
具有創新精神的人,一定是能夠發現問題,并將問題轉化為機遇的人。他們會用一些創新的方法,利用有限的資源來實現他們的目標。
然而大部分人遇到問題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問題似乎無法解決。因此忽視了那些有創造性的方法,即使這方法擺在眼前,也都被他們錯過了。
這不是簡單的嘴上說說,或多看幾本書,多知道一些道理就能完成的事。這要求我們必須——主動更主動。
遇到問題,我們習慣性的會想到那些老套的“標準”答案。不會重新審視問題,也不能從更廣闊的視角來觀察問題。
其實,揭開這層蒙眼布,世界就會變得很不同,到處充滿機遇。
那些不斷讓自己變得更好的人堅信,在以后的生活中,自己再不會輕易言敗,因為就在你周圍,總有那么多問題是等著你去解決的。
04
積極主動的心態是什么樣呢?
不用別人指揮,就能夠創造性的發現有更多的事等待解決的人。
外界看,好像有的選,自己其實知道,根本沒得選.。
一件事兒做了就比不做好,一個機會抓了就比不抓強。
一個積極主動的人,打開問題清單一看,等著解決的問題還有那么多,他會輕易允許自己不去面對?只要有時間,精力,能不選擇迎上去解決?
改變——就是一直做那些不慣著自己的選擇題。
維持目前“足夠好”的現狀,相比另一個不確定性極大的選擇,當然是要安逸得多。多數人都滿足于邁出小小的、可靠的步伐,這樣雖然走不遠,但也不至于惹麻煩。
作者說他也犯過同樣的錯,他把這稱之為“問題無視癥”。
大約15 年前,我丈夫麥克送給我一部手機,當時手機還遠沒有普及,我也并不認為自己需要一部手機。實際上,我甚至有些惱火,心想這下又多了一個閑置的電子玩意。
麥克催我用上一周試試,兩天后,我發現自己已經不能沒有手機了。我每天至少有兩小時在講電話,開車的時候也能跟朋友、同事聯系了。現在,每當我看到可能是突破性的新想法時,我就會提醒自己時時牢記初次使用手機的經歷。
去嘗試,不行還可以退回來。除非你想永遠呆在原地......
05
要戰勝這面盾牌,未必要用手里握著的那根矛。
善于利用周圍的資源,發現事物間隱秘的關聯,進而解決這些看似并不相關的問題。
有一個年輕女孩搬家的例子,那個女孩有一些大件家具要搬到新公寓去,但女孩不知道憑一己之力,怎樣才能搬動那些大家伙。
正一籌莫展之際,她突然瞥見了公寓中的一箱葡萄酒,那還是幾周前開晚會剩下的。女孩靈機一動,有了!她登錄了一家社區論壇網,在上面發布信息說:誰能把我的家具載過海灣大橋,就送他一箱葡萄酒。幾小時后,女孩搬走了所有家具。那箱葡萄酒原來只能躺在角落里落灰,這下卻變成了有價值的“貨幣”。
人生是一場開卷考試。上學時考試,答對最重要。現實恰恰相反。能把這件事做完,比想的周到卻還沒開始,要有意義的多。
離開學校之后,你就是自己的老師,要判斷自己需要了解什么,從哪里尋找信息,以及怎樣才能掌握這些信息。
一位公司 CEO 走到我面前感慨地說,他特別希望能重返校園,接受各種開放式問題的挑戰,以便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
我敢肯定,這位 CEO 每天都會面對來自現實生活的形形色色的挑戰,并不自覺地以創新的思維方式思考著問題,而且他已從中獲益匪淺。遺憾的是,他沒發現創新其實是與他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關的,他以為我布置的任務只有在學校這樣的可控環境下才能操作。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機是20年前,第二好的時機,就是現在。
你不用等達到某個特定等級(比如人生巔峰)才能迎接各種挑戰。現在——就是最佳時機。
寫在最后
正確和有用之間未必相等。有時,做的歪歪扭扭,卻也能解決問題。生活里的問題,沒什么標準答案。
拿我們過去常在一起打籃球的老趙來說,他投籃姿勢奇怪無比,完全不符合投籃要求的姿勢。但人家命中率高,分組的時候,大家都想和老趙分到一組。
你看,在這個場景下,好不好看不重要,能贏就行。老趙就是球場上的“人生贏家”。
總想找一個一勞永逸的終極解決辦法,和先搞定眼下這幾個問題,其它再說。這完全是兩種不同的行事風格。
選擇哪個都可以,最重要的是直面自己。
就像《亮劍》里的李云龍說的那樣,古代劍客們在與對手狹路相逢時,無論對手有多么的強大,就算對方是天下第一的劍客,明知不敵,也要亮出自己的寶劍。即使是倒在對手的劍下,也雖敗猶榮,這就是亮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