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紗》是英國作家威廉·薩摩賽特·毛姆的作品,書中對于“面紗”的解釋是廣義的,從我的理解,第一層面紗就是故事一開始凱蒂和湯森的婚外情。凱蒂沖動之下嫁給了沃爾特,卻因為太過倉促,凱蒂并不了解自己的未婚夫,就連自己都不能說服自己嫁給沃爾特的原因,所以她更是想不到婚姻之后給他們帶來的各種不和諧。
凱蒂熱情浪漫,沃爾特沉默寡言;凱蒂渴望幽默風趣,沃爾特生性靦腆無趣。凱蒂喜歡有風度有魅力的紳士,沃爾特長相一般不通人情,他顯然完全不符合凱蒂的期望,所以凱蒂對他沒有一點愛。但是作為他的妻子,她要勉強自己被他愛著,陪著他做她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假裝對他的生活充滿興致。這便是凱蒂為自己蒙上的一層面紗,也是接下來種種不幸的開端。
第二層面紗來自于湯森,他在凱蒂的眼里是一個完美的情人,英俊紳士充滿熱情,事業很成功,而且也十分疼愛凱蒂,在他的眼里凱蒂看到了未來。然而他的表相卻只是對他實質的一種諷刺,他愛慕虛榮,花言巧語,所謂的成功乃是依靠妻子得來的,他整天只顧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精致打扮上,從而用它來吸引女孩子,成為沾花惹草的資本。
得知事情敗露的湯森卻只是丟下凱蒂,將自己置身事外,害怕這些丑聞會成為自己登上總督位置的絆腳石,他早已忘記了當初和凱蒂遠走高飛的誓言,因為他不想失去妻子這根稻草。湯森憑著他強大的哄騙技巧將凱蒂騙到手,滿足了自己的欲望,卻全然不顧這一舉動強烈的影響了其他幾個人的生活軌跡。這是一張很隨意,卻又十分有危害性的面紗。
第三層面紗是屬于沃爾特的,沃爾特在這本書里是一個可憐的角色,即使是在臨死之前也沒有得到妻子的一點愛或者一滴眼淚。但是沃爾特并不傻,他一直是最清楚的那個,她知道妻子嫁給他不是因為愛他,也知道妻子不喜歡他過于親密的接觸她,他可以容忍妻子不愛他,但是他絕對接受不了背叛。
當他的面紗被揭開的那一刻,即使他是多么的無情和殘忍,至少對于我來說也只有惋惜和同情。他將妻子帶到霍亂橫行的湄潭府,從此以后他和她之間不再有愛,但這并不能說服他,他完全可以在這個時候借著疫情報復她,卻沒有繼續他的計劃,他說這是他“原本的打算”,其實又怎么會不是對凱蒂殘存的愛呢?
不幸的是最后染上疫情的卻是他自己,就像他臨終前說的:“死的那個是狗。”本來應該死去的那個人還活著,而他這個“瘋狗”已經死了。表面上沃爾特是借助來湄潭府報復妻子,而實際上他真正的想法或許是將自己的生命作為霍亂的試驗品,并且給妻子一個領會人生的真諦的機會。沃爾特諷刺般的悲劇讓人十分引起共鳴。
人們頭上的面紗是生活中籠罩的一層陰霾,凱蒂和沃爾特沒有愛情的婚姻,湯森的虛假,凱蒂父親失去妻子的解脫,種種假象,和外界的光鮮亮麗形成一種強烈的對比。
讀過這部作品之后,我從這本書中學到了在做重大決定時應該謹慎。書中凱蒂的婚姻不幸始于倉促,她和沃爾特沒有太多的交流過,也覺察不出自己有沒有愛他,僅僅因為父母的“女人結婚要趁早”,“身份地位要合適”便促成了這場婚姻,他們就像是在這場結局茫然的游戲里賭上了自己的青春。結婚之后二人卻漸漸后悔與對方走入這場婚姻,因為他們之前對未來完全沒有規劃,而不幸的是他們的世界觀截然相反,這場賭注他們沒有贏。
如果說凱蒂和沃爾特的婚姻不幸是因為沒有愛情,聽起來也不是很有說服力。書中凱蒂的另一段情感,和湯森之間的婚外情可謂充滿了愛的熱情,但由于違背倫理道德以及依舊的欠缺謹慎,導致的卻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悲劇。所以雙方的熱情、價值觀、以及責任心應該結合在一起,才能促成一段幸福的婚姻。
在故事的結尾,經歷過風雨的凱蒂終于成熟,懂得了婚姻與生活的真諦,將內心所有的話變成了對即將出世的“女兒”的呵護,避免她做出和自己一樣的錯誤的選擇,書中沒有交代凱蒂的孩子是否安全出世,也沒有交代具體是男是女,這樣開放式的結尾沒有準確的告訴我答案,但我相信它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