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以前的我,特別喜歡出去玩,無論是坐長途火車的硬座,還是住偏遠簡陋的小賓館,只要能上路就很開心。記得2012年一個星期坐了四趟單程20小時以上的硬座,從上海到廣州再到海南,再原路返回;返途中還來M了,可是絲毫沒有疲憊感。2015年跟兩個好姐妹一路向西去到西寧和敦煌,三十多個小時的硬座和一晚上的臥鋪,三傻姐妹也玩得很開心。那時候還想著以后要出一本書,書名我都想好了,叫做《火車上的中國》,專門記錄我在各路火車上聽到人和事,那些背井離鄉的工人們,那些外出求學的青年們、那些告老還鄉的老人們…他們有太多的故事可以敘說,在這長達一天的火車上,比起冷漠的四目相對,大家對坐閑聊反而更應景這個火車的硬座設計。
? ? ? ? 那時以為工作后的我會經常坐火車經常出差。太天真了,當學生的時候時間不值錢,能省錢寧愿多折騰。而現在時間變得寶貴起來,自那之后基本上沒怎么坐過火車,短的自駕或者高鐵,長的都是坐飛機,怎么省時間怎么來。
? ? ? ? 現在的工作需要經常出差,基本上一周有三四天都是在路上的。我出門都打的士,住的都是公司協議的五星級高檔酒店,出差經常也很受禮遇吃了各種大餐,可是我一點也不喜歡這個“在路上”,甚至很厭倦。
? ? ? ? 貌似過了25歲,想法真的會變。現在我理解的“在路上”不一定真的在路上,可以在家里,在電影里,在書里,甚至可以在簡書里。這些能讓我脫下包袱心靈平靜的地方,都是“在路上”。相同之處在于探索,以前在路上希望探索世界,了解更多人和事;而現在的探索更多是向內的,是對自己的探索。
? ? ? 早起靜坐在客廳,想通過冥想清除掉一些雜念,卻發現幾乎每3秒腦海里就冒一個想法,有關于工作生活的大事也會關于今天吃什么的小事。生活過得越來越好,凡事的選擇也多了很多,而每一次選擇都會帶來焦慮和糾結,大小選擇不斷,各種雜念也就不斷。想起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曬出一張衣柜的照片,全部都是五十度灰,簡單來說只有兩件衣服,一件灰色Tee,再加上一件更灰的套頭hoodie。反正就這兩件,這樣每天就不用想今天穿什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一些重要決策的思考上,而不要讓生活中各種無所謂的小選擇侵占了整個頭腦。
? ?25歲之后的我們,開始做一些人生重要的決策,包括結婚生子事業發展買房買車等等,每走一步都會焦慮地左顧右盼,am I right? 可是很多事情只有時間才可以告訴我們答案。所有的焦慮都是徒勞。
? ? 佛教里面講究修禪,入世也好出世也罷,只要活在當下,念不亂,在哪都是修行,在哪都是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