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之于愛情:
? ? ?什么是愛情?
? ? ?愛情不是控制,不是占有,它是“1+1=愛情”式的涌現,是一種化學反應。它又是一種過程,是一個動詞,一種行為,只有在做的過程中,在付出的過程中,愛才能“體現”出來。發生愛最好的方法是做。我們永遠不知道我們體內藏著什么,直到我們去做、去連接,才能涌現出來。就如了解蜂群最好的方法試“運行它”。
? ? ?如果把愛情看作一個名詞,它就變成一種物品,成為一種財產。當一個人說他有多少個女朋友時,我們表現出羨慕,那就像他擁有多少臺車一樣,女朋友變成了一種資產。對經歷多次愛的朋友,我更多的是看到他們的痛苦,他們對愛的渴求以及受傷。愛多一次痛多一次,愛得多沒什么好炫耀的,關鍵是愛得深,愛得好。楊絳和錢鐘書。
? ? ?愛情是有尊嚴地放手。
? ? ?在月亮與六便士中,勃朗什對丈夫戴爾克已經變心,可是戴爾克依然死纏爛打,導致勃朗什對他更加的厭惡,鄙視。思特里說,你打她一頓說不定她還會對你刮目相看。——雖然這樣說很粗魯,但是愛情中如果明知沒希望還要執著,與其說是愛的堅定,不如是說自己放不下那份控制欲。你放下了,一切都自由,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一切天長地久不過是自己對愛情控制的幻想。
愛情容許沖突。像生物結構一樣,沖突使結構常新。弗洛姆認為,一般的沖突是無可避免的,而靈魂的沖突不但無損于愛情,它甚至是對雙方靈魂的洗禮,讓靈魂得到成長。
? ? ?等待:讓愛情自然而然地長出來。
是先有愛情的概念,再有愛情的行為?還是先有付出,再有愛的涌現?根據這兩個先后順序的不同,可以分為以下兩種愛的形式:
1、自上而下的愛情——我們一旦有了先入為主的愛情的概念,在心中對完美伴侶有了一個模子,認為心中的白馬王子、白雪公主是怎樣的,再帶著這個模子去找,其結果要不就孤獨終老,要不就橫豎怎么都不滿意。因為你老是想著愛情應該是怎樣怎樣的,用這個固定思維去看對方,就好像帶著個哈哈鏡去看對方,怎么看也不順眼,結果必定引起爭吵、爭執,這樣愛情反而就走了。這和緣木求魚、刻舟求劍無異。這種固有認識來自于社會的標準(電視電影的渲染),也有可能來自于對家庭(父母)缺失的修復的希望。還有一種是對自我缺失的彌補欲望。我們希望找一個“好的伴侶”,這種情況下很容易發生一見鐘情式的愛。這種愛一開始非常的強烈,雙方互相欣賞,但是相處一段時間卻會發生很大的沖突。因為,一個人認為的“好的優點”往往意味著他身上沒有的、缺失的,意味著和他身上的特點完全相反。他找到的正是性格、特點和他完全相反的一個人。一開始愛的欲望讓他們能包容對方,但是當雙方卸下防備,表現出真實的自己,就會發現兩人格格不入。除非他們能一直包容,否則就天天吵架。
? ? ?自上而下的愛情表現為對自己的控制:先有概念,再有行為,用概念限制行為。就好象我們明明想給對方一個驚喜,但是卻又在心中認為,“我不是一個浪漫的人”而放棄。
? ? ?還表現為對對方的控制:在這種愛情中,有一個中心,有一方主導、控制著愛情,另外一方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
2、自下而上的愛情——愛只能感受,不能定義。不要讓一個先入為主的概念限制愛情。而要讓愛情涌現。
這種愛情表現為先有行為,再有概念。這種愛情中,愛的雙方彼此尊重,不互相控制,他們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自由的想法,沒有強制要求事事保持一致。身處其中的當事人可能并不覺得是愛情,他們在一起,只是相互的付出、過日子,但是在外面看來就是愛情。慢慢的,愛情的就會涌現。
回到蜂群的模型,如果用蜂群來比喻愛情,那么愛情的第一步是組成群體,產生連接。你首先要和別人相處,產生連接,才有發生愛情的基礎。所以,好好相處是愛情的基礎。第二是要有一定的數量的蜜蜂才能組成蜂群。愛就像是一個蜂群和另一個蜂群的結合,隸屬于不同蜂群的眾多的蜜蜂互相連接。
? ? ?相處一定的時間后,兩個人累積的連接越來越多,通過持續的付出,一起累積的事情越多,愛情猶如一個新的大的蜂群就會在某一個點涌現。這就是我們說的日久生情。這個過程就像蜂群尋找花蜜,一開始是一只蜜蜂找到蜜源,后來一點一點的增多,突然量變到質變,整個蜂巢的全部蜜蜂都噴涌而出,形成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