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芝加哥的Celina,大學的時候喜歡在中國買1美元的手機殼之類的小東西,不過已經好久沒買了。從3年前開始,她就不斷收到來自中國的神秘包裹,里頭的東西無奇不有:不走字的塑料手表,打開就基本碎了的小豬存錢罐,丑的把人嚇哭的小浣熊鑰匙鏈。這些包裹上寫著中國字,但她確定自己沒有在任何中國網站上下過訂單。
這些來自中國的神秘包裹出自誰手?
要揭開這個神秘問題的面紗,還要從刷單說起。
刷單這個詞,對于生活在中國的大家想必不陌生,意思是賣家通過虛假的交易和評價,來提高自己在淘寶等電子商務平臺上的排名的做法。
如果有朋友有淘寶小店,在群里被要求幫忙刷單再正常不過。不見得是產品不好,實在是在這種排名的機制下,如果其它店刷單而唯獨你高風亮節,后果就是你的產品排在搜索頁20頁以后,無人問津。
淘寶一直宣稱自己對于刷單行為零容忍,后臺也有一系列鑒別刷單的機制。雖然具體的算法是商業秘密,但是可以從商家反鑒別的過程中可以窺視一二。
雖然淘寶前幾年狠狠的開展了一陣子打擊刷單的整風運動,但就連NPR這種國外媒體的記者都在一天之內就找到一個刷單的“刷手”,并且采訪到了整個刷單的全過程。
過程是這樣的:
先是招募刷單人員,加入一個微信或是QQ群。之后群里會有商家或者商家代理人公布任務,附有很詳細的刷單操作流程。比如,要“買”一件商品之前,徐呀先在網站上隨便逛一逛,點幾個喜歡,甚至要跟店小二聊兩句,目的就是盡量模仿猶豫不決的消費行為,以期躲過后臺反刷單算法的火眼金睛。
不過等等,刷單和神秘包裹有啥聯系?
最重要的刷單環節,是最后的點擊購買和郵寄,否則前面的一系列動作都白費了。郵寄行為會真實發生,不過為了降低成本,商家會寄出抽紙襪子之類的小東西。對于國際業務,就會選擇之前買過東西的國際客戶的真實地址,隨意寄出一些小玩意——這就是為什么Celina收到了這么多神秘包裹的原因。
答案揭曉!Celina的郵寄地址,被“幸運”的選做了國際刷單業務地址。想想整個過程,商家要付郵費,還要真的寄出東西,并不是完全空手套白狼。Celina呢?從剛開始的覺得莫名其妙,到現在已經有點期待每次收到新包裹。
從淘寶到亞馬遜,刷單這事兒還真不是中國特色
當然刷單不是中國的特有現象,亞馬遜也同樣存在。北美的信用體制的確比中國完善,但刷單這事兒,可能更多的被看作是了解和利用游戲規則,并不是做什么傷天害理的事兒。
我最近買了亞馬遜Prime Account (付費用戶),用了以后就發現為什么50%的美國家庭都用這個,對于大城市有一到兩天送貨時間,實在太方便。中國人口密度大,物流成本低,我在國內的時候電商已經很方便,現在想必當天到達更是小兒科,但在北美,這種服務還是很奢侈。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吐槽加拿大的農村級電商:
北美地廣人稀,因為人口密度低,人工成本高,物流成本相對高。再加上很多便利店都不在步行距離,一周開車買一次東西,有時候找一點小東西逛個超市,來回開車一小時,逛店至少半小時。加拿大半年都是冬天,我一直覺得逛超市買東西花半天的時間,而不是去哪里玩一下,實在對不起已經很有限的戶外時間,而有了這個付費賬戶,點點小指頭,萬件商品,多倫多,溫哥華等大城市一兩天之內免費到達,全年無休。
不僅僅是網購一般不會更貴,更重要的是省去了為了買一點小東西折騰的時間。
我特別開心,買買買了兩周,懶得比較,都是選評價靠前的熱銷產品。也因為實在很方便,買了一些非必須品——雖然知道Prime是個陷阱,我還是幸福的中招了。大多數還不錯,但也有些不如評價里描述的那么好。
然后我就在一個叫fakespot的網站上,看到我買的熱銷商品評價有40%是假的。
40%有點夸張,fakespot也沒公布它的算法,亞馬遜也絕不會承認有這么高。不過亞馬遜的刷單現象的存在,福布斯,華盛頓郵報,CNBC等主流媒體也都報道過。
亞馬遜上刷單的過程,和淘寶大同小異。
淘寶刷單業務用微信QQ招兵買馬,亞馬遜則是利用Facebook臉書招募人手。先前承諾評論會有商品折扣,結果虛假評論頓時像洪水一樣充斥了整個亞馬遜平臺。亞馬遜不得不禁止這種折扣?,F在的刷單,就轉入地下,用免費的商品,換取五星評論,或是通過paypal返現。
刷單,誰受害,誰受益?
雖然阿里巴巴和亞馬遜都說自己對于刷單零容忍,但誰都沒底氣說自己沒有虛假交易和評論。到底有多少虛假交易和評論,他們自己公布的和第三方網站的有巨大差異,準確數字還未知。
有人說,這件事有那么嚴重么?那我們來看看,刷單這事,到底誰受害,誰受益。
首當其沖的受害者,是遵守游戲規則的店家。認認真真開店,想辦法讓每一個客戶滿意的店家,會發現自己怎么努力,銷量都趕不上刷個鉆的競爭對手。劣幣驅逐良幣,口子一開,讓人嘗到甜頭,會有更多人研究怎么刷鉆而不是踏踏實實搞好經營。
再有就是投資人。如果你投資的公司,40%的銷量都是刷出來的,那相當利潤打了6折,還是挺可怕的。
最后是普通的消費者。本來電商一大優點是方便,省去去實體店的折騰時間,但結果卻要花上幾倍的時間甄別各種虛假評論,那還是挺煩的。
wikiHow(維基教你做),甚至有網頁專門介紹如何甄別虛假評論,洋洋灑灑寫了6大點,近千詞。隨便說兩個:
-比如,看評論是不是出自Amazon Verified Purchase (亞馬遜認證購買),是不是有真實姓名。但問題是,雖然在官方認證購買下用真實姓名炮制虛假評價肯定更難,但沒有這些也不見得就一定是虛假評論。因為有可能是真實的消費者在寫評論的時候沒有勾選對應選項,所以評論顯示為非認證購買。再有就是很多消費者出于保護隱私的考慮,選擇不公開自己的真實姓名;
-再比如,可以做數據分析,分析認證購買和非認證購買評論在1到5星中的比例。如果在5星評論中非認證購買的比例遠遠高出其他評論,就比較可疑。不過,這事也不絕對,尤其是在數據量偏小的時候。
這六點,真的實施下來,還是需要點鉆研精神,并沒有什么一招制敵的妙招。
本來,剁手是個愉快的消遣,但現在,為了不被騙,下單前還得先學點大數據,做一通數據挖掘分析。如果這個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甚至變本加厲,肯定會打擊大家對網購的信心,對電子商務整體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就像我,現在看見這些說的天花亂墜的Best Seller產品的評價,心里不免打鼓,倒是幫我省了些銀子。最近這兩周都沒怎么買買買了,手一癢癢就心里默念: 淡定啊,這些評價說不定都是店家的托兒!
說了半天受害者,那么受益者呢?除了刷單刷出業績,走上人生巔峰的店家以外,還有別人么?
似乎還真有。那就是包括Celina在內的,世界各地收到來自中國的神秘包裹的“無辜躺槍”群眾。在Celina收到近十個包裹里,竟然還有一枚小小的銀戒指,她一直戴著,手指至今還沒變綠。
主要參考資料:
A Series of Mysterious Packages?from Planet Money
How to Spot Fake Reviews Manufactured by an Amazon Seller from Wikihow
圖片如非特別注明,則來自網絡。
你好,我是Echo,在加拿大工作生活6年。
分享 “有點深度,不失溫度” 的北美生活感悟和商業職場觀察。對北美生活和商業職場有興趣的好奇寶寶,歡迎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