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協議
TCP/IP 是一個協議族,也是按照層次劃分。共四層:應用層,傳輸層,互連網絡層,網絡接口層。
OSI網絡協議模型,是一個參考模型,而TCP/IP協議是事實上的標準。TCP/IP協議參考了OSI 模型,但是并沒有嚴格按照OSI規定的七層去劃分標準,而只劃分了四層,這樣會更簡單點,更實用。
TCP/IP協議和OSI模型也并不沖突,TCP/IP協議中的應用層協議,就對應于OSI中的應用層,表示層,會話層。
TCP/IP分層:
我們日常開發中涉及到的網絡請求比如http請求和socket都是應用層的,基于tcp協議的。雖然我們沒有必要去探究整個協議細節問題,但傳輸層tcp和udp的一些知識還是需要深入理解的。
http協議
Http協議是建立在TCP協議基礎之上的,當瀏覽器需要從服務器獲取網頁數據的時候,會發出一次Http請求。Http會通過TCP建立起一個到服務器的連接通道,當本次請求需要的數據完畢后,Http會立即將TCP連接斷開,這個過程是很短的。所以Http連接是一種短連接,常見應用場景是web請求,以及一些弱同步需求的場景,比如部分實時性要求不高的游戲。
TCP:傳輸控制協議
TCP是一種面向連接的、可靠的、基于字節流的傳輸層通信協議。
面向連接: 面向連接意味著使用tcp的應用程序在傳輸數據前必須先建立連接,需要三次握手:
客戶端主動發起連接,發送syn包,server受到包后,同時帶ACK標志和SYN標志。表示對剛才客戶端SYN報文的回應,seq表示序號,雙方發出序號的包不一樣,但一定是遞增的。ACK=x+1表示,已經收到了x包,期望下一個需要為x+1的包。client受到sever的syn報文,在回復一個ACK表示確認。
為什么必須是三次握手?
信道不可靠,數據傳輸要可靠。三次通信是理論上的最小值(我理解的實際上需要雙方互相確認,將SYN和ACK合并為一次了)。參照
可靠性:
1.確認:
接收方收到報文就會確認,發送方發送一段時間后沒有收到確認就重傳。
實際開發中可以根據需要是否開啟延時確認,響應可能結合在一起,成一個響應,減少協議開銷 。
優點:減少了數據段的個數,提高了發送效率
缺點:過多的delay會拉長RTT
2.TCP重傳機制
TCP需要重傳機制來保證所有的數據包都可以到達。
1)超時重傳
超時重傳機制用來保證TCP傳輸的可靠性。每次發送數據包時,發送的數據報都有seq號,接收端收到數據后,會回復ack進行確認,表示某一seq號數據已經收到。發送方在發送了某個seq包后,等待一段時間,如果沒有收到對應的ack回復,就會認為報文丟失,會重傳這個數據包。
- 快速重傳
TCP引入了一種叫Fast Retransmit 的算法,不以時間驅動,而以數據驅動重傳。也就是說,如果,包沒有連續到達,就ack最后那個可能被丟了的包,如果發送方連續收到3次相同的ack,就重傳。Fast Retransmit的好處是不用等timeout了再重傳。
另外一種更好的方式叫:Selective Acknowledgment (SACK)(參看RFC 2018),這種方式需要在TCP頭里加一個SACK的東西,ACK還是Fast Retransmit的ACK,SACK則是匯報收到的數據碎版。
3.流量控制
TCP header中有一個Window Size字段,它其實是指接收端的窗口,即接收窗口,用來告知發送端自己所能接收的數據量,從而達到一部分流控的目的。三次握手的過程中雙發發送的數據包里就帶了各自的winsize,發送端的發送窗口是基于接收端的接收窗口來計算的。
(1)已經發送并且對端確認(Sent/ACKed)---------------發送窗外 緩沖區外
(2)已經發送但未收到確認數據(Sent/UnACKed)-------發送窗內 緩沖區內?
(3)允許發送但尚未防的數據?(Unsent/Inside)-----------發送窗內 緩沖區內?
(4)未發送暫不允許(Unsent/Outside)-------------------發送窗外 緩沖區內?
TCP窗口就是這樣逐漸滑動,發送新的數據,滑動的依據就是發送數據已經收到ACK,確認對端收到,才能繼續窗口滑動發送新的數據。可以看到窗口大小對于吞吐量有著重要影響,同時ACK響應與系統延時又密切相關。
擁塞控制下篇在寫,好難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