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間,我在活動行上看到POA的線下分享會,以前一直關注過他們的公眾號,但也一直沒線下交流過,這次趕巧了,去聽了下,感覺收獲頗豐。因為POA的宗旨是解凍自己,溫暖身邊人,所以我決定把我所理解的POA行動力分享下,也紀念下我在簡書的處女作。
行動力=P*A/O,P是partner伙伴,A是Acceleration加速度,我們稱之為方法,O是objective目標,整個公式的框架意思就是以上所列,據說POA 的創始人張寧當初發明這公式是從牛頓第二定律F=m*a演化過來,不覺明歷。接下來我要來解釋下這公式的含義。
首先,說下P和A的關系。當P伙伴增多時,A方法自然會變多,人多力量大,“三個諸葛亮,頂個臭皮匠”就是說的這個理。舉個例子,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目標O永遠只有一個,就是到達西天,取回經書。P伙伴有幾個?5個(記得算上小白龍)。方法A有多少?金箍棒,七十二變,火眼金睛等等,這些都算是西天取經路上克服困難的好方法。那根據公式,P和A越大,行動力就越強,取經就越容易實現。不僅如此,隨著目標的堅定不移得一步步實現,取經路上,各路神仙,各種神器都將幫助P和A的增長。
如何定義一個O?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混淆一些目標的定義,比如學好那萬惡的英語,學好英語是目標么?在此請您思考5秒鐘,我相信肯定有不同的答案,韓梅梅學英語是為了增強技能,開闊眼界,李雷學英語是為了泡韓梅梅,當然,有些孩子就是為了學英語而學英語,總而言之,我們經常把WHY和WHAT搞混,特別是經常看到朋友圈發一些“我要學什么技能了,我要去哪里干啥了”,很多背后隱藏著真正的O。這會導致什么后果,當O和A模糊了,O≈A之后,行動力=P(屁),啥都做不了。回歸到學英語,大部分學英語的朋友堅持不下去,就是因為沒把O定義準確。再舉個例子,“我想開個咖啡館”,“我也想開個”,上海的文青比較多,很多人都想開個自己的咖啡館,于是有了眾籌咖啡館,我們來分析下,開咖啡館是A還是O。(思考),挖掘下每位想開咖啡館的同胞的心思,有的是為了圓兒時一個夢,有的是癡迷于咖啡,有的是為了賺錢,等等,可以發現開一家咖啡館只是為了實現另一個目標,每個P有著不同的O,如果O都不一樣,眾籌咖啡館估計也難以經營下去。
再說下P和O的關系,O帶來P。創業找合伙人是一件非常難的事,很多初創的團隊就碰了一次面,就一拍即合,就是由于大家有共同的O,只有你的O打動了對方,才能吸收P。舉個例子,辭職。小明說要辭職了,回家跟女朋友抱怨,痛斥老板的各種不好,女朋友非但不安慰,反而數落他,真沒用,還算不算男人。然后小明跟家人提出辭職想法,然后就是一頓被指責,誰讓你當初不聽,你看誰家孩子考上了公務員多么穩定。原本小明想得到一些理解,沒想到會是這樣的結果。這里的辭職是什么?是O。P是從O那里來的,但是這個O得不到同情,吸引不了P,為什么?因為女朋友和家人沒有共同的O。如果,小明回家,是講述下當下的困境,說下自己的規劃,那我覺得女朋友和家人都會理解,并成為小明的P,一起出謀劃策,解決問題。
下面先看一個印度公益視頻《樹》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c5Mzg5MjA0.html,視頻中,每個人都有同一個O,就是把樹移開,使馬路通暢。但是誰都沒有行動,除了那個孩子,本來一團糟的場面,由于有了那個孩子的舉動,很多P就會加入,一起完成O。所以在有痛點時,請邁出第一步,讓被人看見你的O,行動比激動人心的O更重要。、
最后,把行動力模型概括為一個輪子模型,輪軸是O,鋼絲是P,圍繞著O,輪胎是A,觸發行動。好的行動力,就像一個輪子,有著共同的目標,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大家一起圍繞著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