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道-德國之行已經結束,仿佛做了一個夢。那里的藍天白云、青山碧水,牧歌似的田野風光,宏偉又充滿雅致的城堡,或古樸或奢華的教堂,讓人仿佛置身夢幻、游走于歷史之間。然而,于我而言,更重要的是接觸到的不同的人,各位經歷迥異的諾貝爾獎得主、會議組織發起者、來自全球各地的青年研究人員,以及朝夕相處的來自全國各地的同學們和帶隊老師們,他們的故事、經歷,看待自己、人生、和科研的態度深深的吸引著我,也改變了我。
三年的研究生生活給與我很多機會去接觸校園生活以外的廣闊天地,同時也帶給我滿腹的困惑,對自己、對工作、對科研、對家庭、對社會,我究竟扮演者什么樣的角色?很長一段時間,我陷在這些陷阱中,無法自拔。然而,在這個人生的轉折點上,我很幸運。這次林道會議,仿佛就是冥冥中給我安排的一個機會,讓我去接觸這些巨人的人生經歷,從各個不一樣的卓越人生中探索自己未來的可能性。
作為一個研究生,我時常會懷疑自己現在工作的意義。
三年過去,我并未突破現有知識的邊界,只是將一些簡單的方法應用到一些新的體系,得出一些別人可能并不關心的結果。科研圈子的人越來越多,有很多做的比我好的人,我自己的小小的工作對科研真的有貢獻嗎?還是僅僅多一些終將埋沒于無人問津的角落的文章?
然而,這些諾獎得主的經歷告訴我,不要太過于追求現世的意義和別人的認可。追隨大師的腳步,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味,提出更基礎的問題,尋求更滿意的答案,有時你會在不經意間發現很重要的結果。科學使人類對自然界的規律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對人類的生活質量有了極大的提高。其中,這些科學巨匠的貢獻是舉足輕重的,然而,其他很多人的努力則大大加快了科學的進程。對個人而言,每一次嘗試可能有對有錯,一旦犯錯,可能一生的堅持只能說明某一條路是不合適的,然而,只要嘗試的人足夠多,總能找到對于自然界正確的認識。所以,不用太過于糾結自己的成敗,正如Dan Shechtman說:Failure. OK. Start again. Next trial, you will have much better chance to success. 在追求卓越的路上,必定有許多失敗。正如Kurt Wüthrich和Arnaud Boetsch以及Bettina Heim在討論Excellence in Science and Sports時提到:
不管是在運動還是科研上,想要達到極致,都要經歷一次次的練習,不斷嘗試,不斷跌倒和爬起來,需要琢磨每一個細節,不斷在錯誤和失敗中總結教訓并持續努力向前。因此,要擺正心態,站在現在的基礎上,以最快的效率——通過與專家的討論和并在此基礎上回歸課程——去學習新的知識。享受科學研究和自我提升的過程。
這種態度下,對自己人生的眼光就放的很長遠。對功名利祿的追求自然而然就淡了。因為其中具有太多的不確定性。這樣的人生所需的僅僅是一個穩定的工作,一般的物質生活,足矣。對未來的過高的期許與強求會蒙蔽人的雙眼,讓人忽略現在生活。我曾經猶豫,不知該如何平衡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恨不得將所有的時間都奉獻給辦公室,我想我已經偏離正常的生活很遠,對未來的恐懼、對自己的缺乏信心使我已經喪失了最初做科研的感覺,不再能感受到研究的樂趣,學到新知識的興奮。這次的經歷,使我重新感覺到了童年對科學家的崇拜,也讓我找到了做科研的源動力。
在這些諾獎得主面前,我不再為自己的無知慚愧到不敢說話,大著膽子跟他們聊天和討論。然而,他們和藹的態度,充沛的精力,對每個問題的尊重,以及對物理的激情對我產生的極大的沖擊,我從未如此享受過討論物理問題時的快樂。William D. Phillips對我的影響是極其巨大的。他那個”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的玩笑讓我看到了他對物理的享受。他以那樣的高齡可以堅持一整天討論物理問題,非但沒感覺到累反而極其樂在其中讓我很受沖擊。在這里,我不但學習到了新知識,而且為他們對自己所研究問題的深刻理解所折服。更為重要的是,我也認識到,即使是諾獎得主的知識也是有限的,你對基礎問題的深入思考也會讓他們受益。這讓我不再因為自己的無知就封閉自己,抱著開放的態度,將每一個問題問到底,從每一個人身上學習他對自己所深入研究的問題的見解,并整合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這才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同時,W. D. Philip也提到他對于家庭的付出。
在他工作的緊要關頭,他仍然堅持陪伴家人,哄寶寶入睡。之后再回到辦公室,努力工作。沒有把家庭生活看成對自己工作的拖累。在生活中所要承擔的責任,對身邊人的付出和關愛是必須的。
Brian P. Schmidt也向我們講述了類似的故事。故事雖小,對我們的啟發卻很大。實實在在地改變了我們看待生活的態度。
此外,Philip一路上持續不斷的和學生討論的身影讓我為他對學生的奉獻而動容,在這一點上Wieman教授也讓我尤其感動,在他跟學生的discussion即將結束之際,會務人員告知要離開會場了,然而他說,只要有學生愿意在這里討論,我是不會離開的。這讓我看到了他對年輕人的奉獻,十分讓人感動。在這些諾獎得主看來,跟學生討論,是對社會的一種回饋,一種責任。
這也讓我看到知識分子的另一種可能性。我本科時候的導師一直教導我們要成為一個知識分子,一名學者,不但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還要承擔社會責任,站在弱者一方,為民請命。然而,自己卻無能為力,時常為自己的無能感到失落。他們展示了另一種model,《雷震傳》中有句話很好的總結了我的感受:
“國者人之聚,個人如能自立,就是對國家、對社會有貢獻的地方。而一個人必須具備淵博的知識,和高遠的學問,而后才能自立,才能有所貢獻。蓋讀書求知即所以救國,尤其是在科學昌明的年代,‘知識即權力’。”
因此我所需要做的就是努力提高自己,做好自己的學問。
然而,正如趙妙根老師提到的,我們生活在一個急功近利的時代,中國做科研的大氛圍并不好。我之前還誤以為這種氛圍很重要,要好好做研究就要先改變這種氛圍。不過,逐漸我才意識到,
改變這種氛圍的最好辦法就是從自己做起。好好做自己的研究,用踏實的態度去實踐,改變自己的同時再去影響周圍的人。
此外,就個人而言,我還困擾的一個問題是,
基礎的不扎實可能會影響自己以后的工作,包括對物理問題的把握和物理直覺的建立。
我向Carl Wieman教授提出了這個擔憂,然而他對我說:在研究生階段最重要的是自己的研究工作,在遇到問題時再去學習是最有效的。學習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像運動員一樣,做研究也要每天不間斷的訓練,訓練自己按一個專家的方式去思考和工作,持續思考物理問題,包括自己專業的知識和物理領域的常識性知識。然而,這個訓練的過程將是一個十分需要堅持的事情,需要至少50006000小時的努力,甚至10000小時。并且他進一步告訴我,這種努力是急不得的,一個人每天精力最集中的時間也只有45小時,要好好把握住這幾個小時的時間做最有用最重要的事情。這需要對自己每天狀態——每天有多久是最清醒的、有多少事情要做——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并且做出合理的安排。這種安排是實時的、可調整的。如朱棣文所說,在得到實驗數據時要第一時間處理,并據此對以后的工作做出最優化的安排。不僅對做實驗,對其他事情也是類似的。
除了這些對待科研的態度以及工作的方法論,
Brian P. Schmidt關于leadership的討論,讓我意識到尊重、溝通以及以身作則的重要性。
不光是作為leader,在日常生活中,要扮演好每一個角色,尊重和溝通都是非常必要的。還有Wolfgang Schürer教授、Steven Chu教授、趙妙根先生等人在各自領域對社會的奉獻,也讓我重新認識到貢獻社會的意義,正如W. D. Philip所說,
做好自己的事情,當有一天機會來臨,而你恰好有做這個事情的意愿和能力,就去做吧。
以及Amono教授、以及從林道回來后遇到的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的故事,他們的堅持和努力也都是我的精神榜樣。這些故事,還有很多其他的事情,包括一些由于自己英語水平不夠或準備不足而遇到的尷尬事情,林道的難忘的音樂會和宴會,游歷德國城市、大學和研究所的印象,以及對自我事業的重新規劃,與同學們相處時的快樂經歷,等等,限于篇幅,我就不一一細說了。
最重要的是,從林道回來后,我能看到這些經歷實實在在的影響了我的生活,讓我更加自在地生活和科研,讓我知道,未來的路還很長,無須顧慮,只需奮勇向前。這些經歷包含豐富的細節,我想會在以后的人生中,在不同的階段,我都可以汲取到不同的養分,不是僅僅限于這些總結的東西。因此,我以后也會積極鼓勵同學友人參加這樣一個有趣的會議,我想,每個有疑惑的年輕人都可以從這里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以及意外的收獲。
----2016.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