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下雨了。
陰沉的天色,濕冷的空氣。以及空蕩的房間和慵懶的人。
自從長春下了一場全城溜冰場的雨后,時隔幾個月,終于又在這片熟悉的沒有冰雪覆蓋的土地上見到雨了。
百無聊賴。昨天給自己列的詳盡的計劃和時間安排,第一項晨跑便因為下雨改成了在床上做平板支撐,多少也是有些泄氣的吧。雖基本按著自己的計劃一步步做著,但多少都有些無精打采,提不上勁。
父母上班,一人在家,自己買菜做飯,打點一切,恍惚間看到了自己十年后的生活。
坐在桌前發呆,手腳冰涼,忽然,卻是真的又懷念起學校,雖然出門哈口氣都成白煙,但至少寢室里溫暖如春。
歸鄉已經四天了。在家日子過得總是沒什么時間概念。
好吧,我承認只是我沒什么時間觀念,和在不在家沒什么關系。
不過這也不完全是壞事。從我十多個小時站票回家也能瞥見一斑。
這應該是我第一次獨自一人經歷春運。不過感覺自己還蠻幸運的,沒有想象中那么難受。事實也是如此,畢竟哪有什么是熬不過去的呢。
被擠在車節吸煙處,火車內外近三十攝氏度的溫差讓車節用來緩沖的褶皺狀的頂部掛滿了水珠,一有個拐彎變速什么的,車節里就像下雨一樣。所以哪怕車廂中哪怕再擠,像我一樣愿意在車節處一直待著的也是寥寥無幾。
機智如我,戴著帽子,拿出幾個備用的塑料袋披在包上,把包掛在車節處的掛鉤上,自己坐在行李箱上,高度正好可以將頭枕在書包上。簡直完美!這應該是最舒服的站票了,除了偶爾還是有些水滴被甩進脖頸里,基本沒什么毛病。
顛簸一宿,倒也真能睡著。只不過兩條腿凍得沒有知覺,每次醒來都得揉搓著膝蓋,真怕因此落下個老寒腿的病根子就有些違背我體驗一場的初衷了。
之后還有列車員幫我安置行李,再天亮后還找到了空座,這些都沒有什么好多說的了。不過記得當時因為終于能看看窗外的風景倒是很開心。雖然看不到冰雪,看不到北方那大片大片收割后整齊的田野,看不到那些款式幾乎一樣的矮房土墻;取而代之的是枯黃草樹,灰黑山田以及相比之下亂七八糟的房屋,倒也別有一番風味。
回到家已是下午,洗洗就直接睡了,雖然吃完這個苦還挺驕傲的,但確實有些累了。鉆進被子并不是一件平常中那么幸福的事兒。被冰涼的被褥打了個措手不及的光著膀子的我,這才想起來家里和全天供暖的寢室不一樣。
最后還是抵抗不住睡意,微微哆嗦著抱著熱水袋進去了夢鄉。
不過被窩一睡暖就有些熱了,結果還睡出了一身汗。這是后話,也就不再表述了。
第二天又再次上了火車——回老家去看看身體還不太好的外婆和爺爺奶奶。
發現自己越是長大,越是變得和小時候不一樣了。而且每每有這樣的發現的時候,心頭總是會有一股暖流流過。也許這就是成長吧。
小時候我是最煩看火車窗外的風景的。一般對我來說,在火車上除了吃就是玩手機,好點的時候能看看雜志什么的。爸媽總會說這樣不好,多看看外面看看風景,多遠眺對眼睛也好。這種時候我總是嗤之以鼻的,心想那有啥看的,全是草啊樹啊的,也沒啥獨特的風景。
確實沒什么美景,不過現在的我總會細心的觀察窗外的風景了——其實車廂內也會。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有些東西沒有以前認為的那么討厭了。
一塊廣告牌,一棵特立獨行的樹,一棟平凡的房子,一座藏在山林里的土地廟…窗外的觸摸不到的世界也可以很有趣;一位安靜看書的女學生,一群吵吵鬧鬧的熊孩子,一輛走往叫賣的售貨車…車廂內的一幕幕都再告訴你,這就是生活。
下了火車,老媽說打車去外婆家吧,我說這才幾步路,走去不就好了。老媽說你愿走就走吧,我也散散步。
于是拖著老媽走了二十多分鐘。這是記了時走的,因為老媽不相信我說老家太小了,從火車站走到外婆家,幾乎三分之一市區的距離了,也就和我從寢室走到迅馳電影院的時間差不多。
當然可能沒有那么夸張,但確實老家小旮旯地方,和地大物博的北方土地也確實沒法比。
走去外婆家還有一個原因是我想好好看看老家的模樣。畢竟我從小學就離開了老家,其他的記憶也就是過年過節會回老家看看親人,參加家庭聚會什么的。
但即便這樣,老家似乎和最早的記憶幾乎沒有多少出入。除了改了幾條道,更迭了一些商店,還有星星沒有原來那么多那么亮了,煙囪吐出的煙更重更厚了些外,我也確實沒發現更多的變化。
這在外婆家的住處體現的愈加明顯。外婆家住在我們老家叫象山的山腳下。那一塊我們習慣叫幺零六,因為那里曾經是紅軍106部隊,山里還有當時的防空洞遺跡。
按理說,這多半也算個紅色旅游基地了,炒作一下做個旅游項目應該是沒什么問題的。
然而不得不說這個基地保存的相當的完好,象山因為近原生態的森林氧吧而吸引了許多登山客而發展成了象山公園,而部隊里很多房子成了從紅軍106部隊啥樣如今還是啥樣的住宅。
特別是路旁的修自行車的攤子,幾乎掀開了我最深的記憶。恍然間,手都會不禁搓動起來,
那時我的第一輛自行車,鏈條掉了,車胎還破了,就放在那修,我在那掰豁鏈條弄的一手烏黑的機油,當時突發奇想,抓了把沙子雙手合十的搓了起來,還能能把機油給搓沒了,當時我還可自豪了還給爸媽炫耀來著。
轉眼間,物是人非。我一晃成年了,又一次站在這里,似乎什么都沒有變。
是啊,物是人非,最難保持恒常不變的不就是人嗎。
外婆的病情有所好轉,能認人記事了,身體也不錯。令人莞爾的事,現在她就像個孩子一樣,會發脾氣,會委屈,會哭會鬧,當然,也不全是返老還童,嘮叨這么重要的技能依舊沒有丟掉。
每每看到母親以及大姨們照顧外婆,我總會想到母親照顧我的樣子;她們和外婆斗嘴發牢騷,我又總會想起自己小時候和母親吵架拌嘴的樣子;我又會想如果母親老了的樣子,自己老了的樣子…
外婆不讓我回南昌,希望我留下來。一遍一遍的說著,“不要回去嘛,在這里好玩咯,你回南昌又不好玩兒…”我安慰她,“我過年還會回來的,到時候我們一起過年!”“你就不要折騰了嘛,就一直在這玩兒吧,別回去了,別回去了…”
…最后,我只能沉默不語。其實心里很難過,我知道,其實老人心里也很難過。包括會爺爺奶奶家看他們,最后離開時他們也叫我留下來一樣,雖然他們比起外婆,可能不會耍小孩子姿態,但是都是渴望兒孫能夠多陪陪自己的。
他們想要的是陪伴。這些其實我都知道。我的父母也都知道。
但人生中總是有那么那么多讓人心酸的無奈,誰也逃不開。
無奈到我都不愿意將這些無奈細說出來。
因為一切的辯解也是那么的蒼白無力,還不如一心一意的別辜負了不能陪伴他們的那些時光。
歸鄉的過程是先從長春去天津玩幾天再從天津站票回南昌。
我在天津發了條說說,有位學弟評論建議我早點回家陪父母。
當時我感覺還蠻溫馨的,但還是告訴他,這是早就定好了的行程,父母也答應了,既然這樣就別辜負了他們的答應。
我并不后悔因為去了天津而推遲了回家、甚至是站票回家,而回家后告訴爸媽天津之行的所思所想所得所獲后,他們也很開心的說我不虛此行。
我們的年紀,能明孝行孝是多么好的一件事兒。不過這是應該的,也不是什么值得夸贊的事兒,畢竟都是成年人了。而能真正的盡好孝才是重要的事。
父母最期盼兒女什么呢?其實不就是希望他們過得好么?若是能自己讓自己過上好生活再孝敬父母已是最幸福的事兒了。而自己都養不活陪在父母邊啃老的又能稱為孝順嗎?
陪伴確實是給父母最好的禮物,但也是成功人士才有資格給予的。
這也就是最無奈的。
當然我這是挑片面放大來講的。并不完全對,但至少適合我如今的情況。
我一人在北方讀書,一年也就回家兩次,但回家了父母也上班,早八九點起床的父母都走了,家里就自己一人,每天也就給他們做頓晚飯后又各回自己房間做各自的事兒。
我總覺得這么看來也多少并不能算上陪伴,不過爸媽吃著我做的飯,不用洗澡拖地的好像還蠻開心的。他們開心,我倒也沒太覺得開心。只是想,他們開心是覺得我長大了,懂事了;而我已然成人了,又怎能不懂事兒呢?這樣理所應當的事能讓爸媽感到開心,其實我之前也確實不怎么懂事兒吧。
我并不太會因為父母開心而開心,而相反我總會覺得有些事兒沒什么值得那么開心的,最多如果開心的原因是我,多少會有些得意;但父母是真的會為我的一些小事兒而很開心。
好比旅行,哪怕是流浪,只要我開心,我有所收獲,我的父母就會很開心,而在他們看來他們的孩子長大了本身就是一件很開心的事兒,也不需要考慮太多譬如快過年了都不知道早點回家這樣的其他的事情。
而我想,我能回報他們的,除了有機會陪伴的時候多陪伴,也只有變得更加優秀,至少在他們不在為我、為他們的生活而工作打拼的時候,我能夠照顧好自己,甚至照顧好他們。
我如果在這浪費時間還不如去陪陪外婆,陪陪爺爺奶奶呢!
每當我百無聊賴發著呆的時候,心里總有個聲音這么鞭策著我。
而有時真的沒什么事兒可做的時候,總會覺得無論怎樣,寫作都不算是無所事事。
于是就有了這篇文章。聊做閑情隨筆,也是對自己的一次積累和督促。
有的時候真的很想做一些酣暢淋漓的事情。唱歌、跳舞、喝酒、痛哭…但是家這樣的地方,一方面是溫馨的港灣,另一方面也是壓制著心里的野獸的囚籠。
不想讓思維也被壓制的僵化了,也趁著亂七八糟的記憶還未淡忘把它雜亂的寫成文章記下來。
不知道多年后看起來又會是怎樣的心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