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給周一添上顏色,那注定是“黑色的”。
假期似乎是一個亙古不變的魔咒,把孩子們無一例外地打回“原形”:六七位組長前后穿梭,混亂地收著作業;桌碰椅動,呼喝笑鬧,扎人的聲線不絕于耳,恍若身處“菜市場”,我的內心有如千萬只螞蟻在撕咬。
但還沒完。
找沒做作業的補作業,聯系作業沒帶的孩子家長送作業,給作業態度糟糕的孩子做思想教育……不放過任何一個課間乃至午休,一系列固定程序結束,我余怒未消,重重關上教室的門。
時鐘指針已靠近放學點。回顧這一天,一地雞毛漫天飛卷,我頓生累覺不愛之感。雖然我明白,努力不一定有回報,但眼見上一周、上上周乃至更加久遠的艱辛苦楚化作一團不清不楚的霧水被周一的“驕陽”烘烤得無影無蹤——
“為什么不能為自己認真一點點、努力一點點呢,太讓人失望了!”這是今天,以及每一個周一我重復頻率最高的一句,痛心疾首不足道我心萬一。而他們只是低著頭,無言以對。
“隨他們去好了,眼不見心不煩!”終于坐回辦公桌前,我煩躁地一推作業,“篤篤篤”,歪倒的相框險險穩住——我瞬間想到,這是璇璇送我的教師節禮物。順著它看過去,桌角上的紙包又映入眼底,那是咱班菱姑娘帶給我的治嗓子“神藥”。隨手拉開抽屜,對上明明自制賀卡上的笑臉……我能將這些一股腦拋卻,只為每周一早晨的十分鐘清凈?
放學鈴響起,我走向教室,步履依舊沉重。教室里,孩子們等著我放學,出奇地安靜。大概是知道我還在生著氣吧。布置完作業后,我一改往日的滔滔不絕,簡短地說:“期中考試倒計時5天,要爭分奪秒。”然后整隊送他們一個個離開。
“路上小心點,作業認真點。”他們惴惴的背影,讓我憋不住又加了一句。幾個孩子回過身,鞠躬似的點頭。“他們到底是上了心的吧?”我默默地祈禱著。
周二早晨,教室里明顯有了秩序:組長們收作業的速度快了許多,四處流竄的人影少了許多,閑聊的嗡嗡輕了許多……八點整,整齊而明亮晨讀的聲音將我頭天晚上不確定的疑問拽成了感嘆號。
周二、周三、周四,到周五的早讀,孩子們幾乎稱得上秩序井然。
“他們聽進去了。”周五放學,我微笑著與他們告別,盡管我深悉,下一個周一又將是“昨日重現”。
等待學生的成長與其說等待花開,不如說等待他們走出人生最初的迷宮。他們會繞道,會后退,會一時被路邊的誘惑亂了心神,會一時因為疲累倒頭撂挑子。他們的肩膀太過稚嫩,離了師長的耳提面命,時常會在與令人懈怠的環境和自身弱點的戰斗中敗下陣來。但他們,至少他們中間的大多數并不是存心的,不是有意要挑起我們的怒火,更不會以此為樂、為榮。對于我們耐心的引導,或是不耐煩的訓斥,他們其實心存感激,并在每一個值得期待的日子里,一點一滴地滲入我們的世界,那不僅僅是辦公桌上可人的裝飾,更是心底最柔軟的情愫源泉。而我需要做的,就是不拋棄,不放棄,不介意無數次重復“再來一次”。
下一個周一,忙碌或者忙亂過后,我會輕輕帶上教室的門,虛掩著,留一道縫。
其實,門一直是開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