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個作家朋友在朋友圈里寫了一句話: 人到了四十歲,就該自殺,活著沒勁。
這是因為作家天生的敏感,對于四十歲這個年齡段的一種特別體會。的確,人一進入到四十歲, 心態上馬上發生了巨變,覺得自己不再年輕了。
四十歲是人生的一個分水嶺,無論男人還是女人。人一下子就踏實下來了,不再渴望外面的燈紅酒綠,不再喜歡聚會嬉鬧,不再渴望理想的實現,甚至不再相信愛情。
都說四十不惑,四十歲似乎參透了人生,該經歷的也都經歷了,已經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還想那么多干嘛呢,大多四十歲的人過得正是時下時髦說法的一種茍且生活,掙錢養家。
然而,四十而惑。正如女攝影師高原在她的新書《把青春唱完》中說的:20歲的時候我其實不迷茫,我的迷茫是從40歲開始。
四十歲對于一個女人來說,到了忌諱談論年齡的階段,面對別人對自己年齡的好奇總是遮遮掩掩。即便長了一張再年輕的臉,但心態已完全不同。因為四十歲意味著你已告別了青春,進入到中年,而中年是一個多么沉重的詞匯。
國外的心理學家做過研究,人生最不快樂的階段是四十歲到五十五歲。這個階段大概是人生中最尷尬的一段,父母已老,孩子長到半生不熟,各個方面承受著壓力。這個年齡段大概也是各種疾病爆發的高危階段,當然也是人生最富有哲學意味的一段。
越接近四十歲的年紀,越開始思考時間與死亡。彈指一揮間,從一個翩翩少年就已人到中年。人生不過一瞬,再過四、五個十年,人生將走到終點。
四十歲是最難接受自己變老的年齡,跨越這道坎需要極大的勇氣。女人一進入四十,似乎就成了豆腐渣。對于容貌的執著,無論男女,女人尤甚。經常聽到四十歲的男女扯著自己那張日漸松垮的臉說,我老了。
當然,僅僅對于容貌的執著略顯膚淺,更多的是來自于精神的困惑。這哪里是越活越明白,分明是越活越迷茫。
四十歲沒有了青春的干勁兒,多了一份城府與現實; 四十歲不再憤怒,不是不想憤怒,是不敢再憤怒,因為憤怒似乎是年輕人的專利; 四十沒有了改變的勇氣,只為求得一份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安穩; 四十不再有對生活的激情,有的是得過且過的一地雞毛。
有時,甚至不知四十歲的路該如何走下去,對曾經走過的路已感疲憊,對一步步趨近的死亡感到恐懼與害怕。
想去尋一處桃花源,可桃花源在哪里。在世界的另一端?在大山的深處?在古樸的鄉村?在偏遠的小城?
四十歲的困惑最終必經哲學來解答。
人生虛無,四十而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