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回公司的路上,刷朋友圈看到了阿拉丁信息科技公司掛牌新三板的消息,馬上轉給了幾個正在創業的朋友。2005年一次青年創業者聚會上,和創始人孫海濤交談時知道了阿拉丁。在隨后的幾年里一直關注這家公司,看著阿拉丁從一家小公司變身成明星公司,又迅速跌入低谷回歸了平凡;經過幾年的蟄伏,阿拉丁終于成功了,成為了地理信息行業草根公司創業成功的典型代表。
隨著《關于促進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和《國家地理信息產業發展規劃(2014-2020年)》的發布,地理信息產業已經成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更是激發了電子商務、通信服務、車聯網等領域對空間位置服務需求井噴,BAT等互聯網巨頭紛紛布局,整個產業一副欣欣向榮的局面。然而,地理信息行業的草根公司創業成功的卻比較少,技術型公司更是屈指可數。很多技術創業公司迫于現實的壓力,轉型承接工程項目,只為能生存下去。地理信息技術創業陷入了一種莫可名狀的困境,似乎也在證明這是一個被數據生產主導的行業。
老俞是一個有“技術情懷”的人,相信技術改變世界,只有技術才能在大數據時代發掘出地理信息真正的價值。地理信息技術型公司生存的窘境并不是技術本身出現了問題,而是這個行業發展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
地理信息是帶空間位置信息的數據。任何一個行業只要產生或使用的數據包含空間位置信息,就離不開地理信息技術。它是一種原始的大數據。在云計算、物聯網、可穿戴設備、移動互聯等技術方興未艾的今天,整個城市每天都在產生海量的地理信息數據,有大量的行業需要利用地理信息技術來提升其數據的使用價值。可以說,地理信息技術天生就具備滲透到幾乎所有行業的能力,它就像數據庫技術、網絡技術一樣,是一種基礎性的信息技術。和普通數據以單一維度線性存在不同,地理信息在承載業務屬性的同時還具有空間屬性,能夠基于空間位置支持多維度業務應用,這也吸引了眾多的互聯網公司加入到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中去。
地理信息技術創業離不開整個行業的大環境和大方向,單純依靠技術的創新來脫穎而出,不是不可能,只是非常困難。對于大多數技術創業公司來說,跟隨地理信息產業轉型升級的大方向更穩妥。近年來,隨著數字城市、地理國情普查、農村土地確權、北斗系統、不動產登記等一系列大型項目或工程啟動,地理信息產業實際上進入了一個新發展階段。產業需求已經逐漸從數據生產向信息服務轉型。技術型公司毫無疑問比傳統數據生產企業具有更好的發展基礎。
但是,對于草根技術創業公司來說,環境依然非常嚴峻。吉奧、超圖、中地等老牌平臺廠商已經在多個行業耕耘數十載,積累了深厚的技術資本和人脈資源;南方數碼、廣州誠信所、北京數字政通等中生代力量在這幾年快速成長在各自擅長的領域野蠻擴張。新生代的草根公司在技術實力、人脈資源和資本運作三個方面都落下風的局面下,如何與狼共舞?
首先,改變思維方式。過去搞地理信息,強調以GIS為中心,和行業應用結合的不夠緊。技術應用主要停留在數據管理、查詢和可視化表達的層面。產品同質化、功能單一化,缺乏商業模式上的創新,完全依賴項目。各家公司拼的不是技術,而是人脈和資源,項目做一個少一個,這完全是一種資源消耗型的競爭,草根公司毫無勝算可言。
其實完全可以借鑒其它行業信息化的發展模式,利用互聯網思維去創新地理信息應用。簡單的說,就是以基礎業務為中心,把收費做成免費。地理信息的價值在于和業務結合,解決商業問題和業務問題,它和其它行業最基礎的結合點是空間數據可視化。草根公司既然在業務應用方面和大企業無法競爭,那就安安靜靜的做好基礎性的東西。再牛逼的空間-業務數據模型最終的落腳點也是可視化。同樣的,既然草根公司在項目資源上和大公司無法等量齊觀,那就果斷放棄項目模式,把這種落后的過程收費方式徹底轉變成按服務收費的方式,也就是SaaS模式。當草根公司提供的服務不再要求客戶購買硬件,購買GIS平臺,購買數據,真正按需購買,按效果購買時,競爭力就自然顯露出來了。
其次,做好做透“一張圖”。地理信息技術的基礎是地圖,地圖天生就具有平臺載體的特性。地圖這個載體不僅可以承載各類空間/非空間業務數據,也可以承載空間業務功能。縱觀各行業信息化,一個普遍的現象是信息化項目建設分散,點多面少,各自為戰,數據和應用系統規模小,整體整合力度不足,導致資源分散,上下左右間聯動性不高,形不成規模效應。假如把“一張圖”做到極致,那么橫向上,可以建立行業數據“一張圖”,形成覆蓋行業信息化的底圖;縱向上,以“一張圖”作為載體,在上面疊加(承載)已有的應用功能。實際上,做透“一張圖”的本質還是做好空間數據的管理和可視化,并沒有真正深入到行業業務應用里去,縱然是縱向上的承載業務系統,也只是將已有的業務系統的各類數據輸出到地圖載體而已。
再次,農村包圍城市,降低地理信息技術使用難度。大公司已經占領了一、二線城市,沒有留給草根公司太多的機會。同時,大城市信息化基礎比較好,對地理信息技術要求比較高,不適合草根公司開展業務。而三線的縣(市)市場還有很多機會去發掘,這些地方往往信息化基礎較差或剛剛起步,技術力量非常薄弱,而他們對信息化的需求確日益迫切,這就是草根公司的機會。這些市縣應用部門對地理信息技術了解的不多,應用層次比較淺,技術人員匱乏,往往還不具備足夠的軟硬件資源,利用上面提到的SaaS模式提供服務非常合適。
最后再來說說空間分析那些事。空間分析是商業智能分析的重要組成內容。在歐美發達國家,基于GIS技術的地理空間商業智能分析服務已經非常普遍。在國內也有一些互聯網公司和傳統的地理信息公司已經探索這一領域,但是筆者認為,空間分析尤其是基于位置的商業智能(LocationIntelligence)并不適合草根技術公司涉足。這個領域還處在一個理念輸出,培養用戶的階段,對數據精度,商用數據模型,運營資源都有非常高的要求,能不碰還是先不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