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伏身心:站樁一次,晚上繼續熱水泡腳,熱敷。寒冷的天氣里,曬曬太陽,散散步,就是人生的享受!
??管好語言:無惡口,無綺語,無妄語,不抱怨、不指責
??布施之道:顏布施,微笑處事,微笑面對一切人和事;言布施,說贊美安慰的話;心布施,敞開心扉,對人和藹;眼布施,善意地看著他人;身布施,以行動幫助別人;座布施,謙讓座位;房布施,有容人之心。
心中裝滿了戒定慧,就不會有貪嗔癡。
??持續醒覺:不對親近的人發脾氣,是最大的教養
最好的教養,不僅是對陌生人彬彬有禮,更重要的是尊重自己最愛的人。很多人的教養都是兩面派。在外面和風細雨,在家里大發雷霆;在外面舌吐蓮花,在家里粗口橫飛。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楊瀾曾經問過周國平:為什么我們都把好脾氣留給外人,卻把壞脾氣留給最愛的人?連這位一向儒雅的哲學家也說:這個錯誤,我也常常犯。
平常在外面要裝作彬彬有禮,不這樣做容易吃不了兜著走。而回到家里,家人成為宣泄的渠道太方便了,不用擔責不必避諱,很少副作用。《弟子規》里說的“兄道友,弟道恭”,放到古代現代都難做。哪一家的兄弟姐妹,沒有在小時候打過架扯過頭發,乃至互相在背后捅過刀子。連孔子都說“色難”,意思是對家人和顏悅色是很難做到的。習慣了互相不謙讓,長大了自然也沒有客氣的道理。
心結藏于心底,脾氣脫口而出。有時在外受氣是暫時的,挑剔所愛之人是因為心底的糾結。李安電影《飲食男女》描寫了父親老朱和三個女兒的關系,其中與二女兒的矛盾尤為緊張。有一個鏡頭是女兒趴在桌上睡覺,晨跑回來的父親拍醒女兒說:跟你說過多少次,趴在桌上睡對你不好。睡眼惺忪的女兒馬上反駁:醫生說跑步對你膝蓋不好,那你還跑?兩父女的關系就在這樣的一來二往中慢慢磨蝕。女兒經常給父親臉色看,是因為父親不準她學廚。近乎抬杠地,女兒也經常挑剔父親味覺失調,廚藝退步。
對最親的人總是給不了好臉色,多半是對方給自己的束縛或壓力太大,或許是自己對對方的希望落空。中國的家庭關系經常如此。心底有疙瘩,不容易說出口。日積月累,心結也只能越打越重。
心理學家已經總結出一個公式:滿意度,等于行為減去期望。我們總是對親近的人太過苛刻。我們希望父母、伴侶、好朋友,成為我們肚子里的蛔蟲,想我們之所想,急我們之所需,而且無所不能,無所不會。我們對他們不切實際的要求越多,換來的失望自然會越大。但我們,本應該更寬容。對親近之人的寬容忍耐,其實是一個人的涵養和智慧所在。
我們都是自私且很會算計的人,知道無論我們怎樣苛刻無禮地對待親近的人,他們都不會憤然離我們而去。漫漫人生的道路,也多虧他們的不離不棄,才讓我們感受到溫暖與幸福。但我們把善意和禮貌留給陌生人,卻往往輕易將傷害施加于他們。
也許,正如俗話說得那樣,“親近易生慢侮”。太過親近,所以不必討好。但這世上,很多事是難以用收益來衡量的。因為對親近之人的愛與尊重,體現的是我們文明人的高貴品性。
??脫癮而出:減慢吃飯速度,不挑食。減少看手機時間,多學習,多關心別人,多從別人處考慮,主動多做一點。
??每天感恩:每天感恩三分鐘,安樂生活一輩子!
1、感恩我的父母、老公、女兒、嬸嬸、家人、鄰居和陌生人;
2、感恩大自然給予的種種關懷和體貼,感恩暖暖的陽光!
3、感恩每一個祥和、溫暖和快樂的日子。
4、感恩我的同事,他們讓我又學會了分享,學會了取舍。
感恩早上的晨曦,夜晚的星月,春夏秋冬的輪回。感恩有多少,愛就有多少;愛有多少,幸福就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