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青的時候,誰沒有幻想過瓊瑤的纏綿婉轉?誰又不曾迷戀過金庸的夸張浪漫?甚至是席慕榮的寧靜,三毛的憂傷?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愛戀,每個時期有每個時期的烙印,我們一路走來,抖落片片的塵埃,那些經過歲月積淀的感觸變成了深沉的敬仰,在時光的隧道里散發出醒目的光芒,從小學課本里就認識的魯迅先生,于我,在人到中年時,漸走漸近,只是他夾著煙頭的剪影里,目光不再凌厲,隱隱透出的是悲憫!
不用提先生的成就和贊譽,這個被時代賦予了斗士名號的文學偉人,代表了中國人的脊梁和靈魂,是國人共識;更不用提他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巨大貢獻和深遠影響。提起魯迅,他就躍然紙上,直立倔強的頭發,凜冽不屈的眼神,冷峻嚴肅的表情,愛之切恨之深的神態,他的筆向匕首,像標槍,他吶喊,他彷徨,他向封建腐朽勢力,他向落后麻木的舊中國宣戰,他讓我們覺得可敬,然而無法可親。他的文章冷澀精練,不拖泥帶水,文筆犀利深刻,文風生動潑辣,沒有動人的故事情節,沒有華麗的抒情描寫,也很少給人物設定大段獨白,他就像一個冷靜的觀察者,站在人物的身后,細致而真實地書寫他們的狀態,不評論不做作,卻無比直接地剖開了他的內心,連旁白都無須。相比那些感性的作家來說,魯迅實在是沒有趣味得很,他與我們隔著的好像就是政治的沉重感。以年輕人的閱歷來說,很少有人能企及他的深刻。
《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社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