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自序 為了孩子的幸福
第一章 既不批評也不表揚的育兒方式
總是被批評的懦弱兒
并非人人都會對你好言相向
父母不能決定孩子的人生
發現孩子的真實面
孩子的失敗由孩子自己負責
寫給終有一天會從父母身邊離開的孩子
因為有人看著才撿拾垃圾嗎?
比起被忽視寧愿被批評
父母總是自以為最了解孩子
沒有“壞父母”,只有“笨父母”
體罰沒有任何意義
第二章 會學習的孩子和不會學習的孩子
獲得新知識的喜悅
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輕易放棄的孩子和繼續堅持的孩子
開口只談學習的父母肯定也很煩人吧
醫學院的學習入學之后才更加辛苦
明天開始減肥!這樣的臺詞是否已經聽膩?
學習比幫忙做家務更重要嗎?
不要因為是考生而在家中享受特殊待遇
不要俯視孩子
不玩游戲就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焦慮的時候,可以選擇回避孩子
不要教教科書,而要用教科書教
第三章 賦予孩子勇敢面對人生的勇氣
不要認為自己不行
不僅僅是獲取幫助,給予才會更開心
拿不到獎牌需要道歉嗎?
受神召喚的阿爾貝特·施韋澤
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孩子是否認為自己有價值?
受人尊敬的11歲的偉大指揮家
自卑感是促使人進步的原動力
沒有經過真正努力而獲得的成功轉瞬即逝
孩子要靠自己的判斷來決定人生
第一章
既不批評也不表揚的育兒方式
總是被批評的懦弱兒
很多人說,一看見孩子不學習或者是不聽父母的話而任意妄為的時候,就會忍不住要狠狠批評。這種時候,父母往往認為訓斥能夠令孩子聽自己的話。
但事實上是,孩子即使被批評也絲毫不會改變自己的行為,結果父母不得不日復一日地批評孩子。
如果孩子的行為沒有任何改變,那就說明批評并不是改變孩子行為的好方法 。盡管如此,很多父母依然希望能夠通過更加嚴厲的批評使孩子有所悔改。
批評無法改變孩子的行為。被批評的時候,孩子都知道自己為什么會被批評。但他們還是會做一些挨批評的事情。沒有孩子愿意被父母批評,但如果規規矩矩做事得不到回應的時候,他們往往就想要做一些令父母頭疼的事情,通過被批評這種方式來獲取父母的關注。
因此,孩子之所以怎么批評都無所改變是因為他們希望通過被批評來獲得父母的關注 。并不是明明被批評還不停止問題行為,而是正因為被批評才不停止問題行為。
批評確實見效比較快,孩子一旦被批評會暫時停止問題行為。但這僅僅是因為害怕父母。即使能夠因為害怕父母而按照父母的話去做,這樣的孩子最終也會變成為了逃避父母的批評而不去積極做事的懦弱消極的孩子。
前面寫到孩子都知道自己為什么會被父母批評,但如果孩子太小的話,有時他會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需要改正的。我們可以拿在公交車中需要保持安靜這件事作為例子。如果孩子不懂的話,父母可以耐心解釋,不必批評 。孩子明明不懂還要批評他,這是因為父母認為,即使跟孩子解釋他們也無法理解。也就是說,父母不能平等地對待孩子。
因為不能平等對待孩子,所以跟孩子的關系就不好。孩子跟大人一樣,也不希望在人際關系中被人小瞧。孩子們很難喜歡總愛批評人的父母。我們常常會犯的錯誤就是在批評了孩子、親子關系被破壞之后還想要幫助孩子。但是,親子關系一旦疏遠了,父母根本無法幫助孩子。
那么,不能批評的話,是不是表揚就可以呢? 事實上,表揚也有問題。
孩子會故意做一些被批評的事情。
尋求批評其實往往是為了尋求關注。
并非人人都會對你好言相向
自己做的事情得到了表揚,心里肯定很高興。但是,如果形成任何時候都必須得到表揚的想法,那么一旦得不到表揚就會立即失去干勁兒。
孩子在學校大考或者模擬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的時候,父母該怎么做呢?“當然是表揚了”……大家仔細想想應該表揚嗎?
學習的事情基本上應該由孩子獨立解決。即使孩子不好好學習考不了好成績也只能由孩子自己來承擔責任。
“但是,考了好成績難道不應該表揚嗎?”
關于孩子的學習,表揚或者感謝都是很奇怪的事情。因為孩子并不是為了父母而學習。
表揚孩子導致的問題就是一旦得不到表揚,孩子就不好好做。如果總是被表揚的話,則會成為一個不
被表揚就不好好做的孩子 。也有的父母跟孩子約定考了好成績就多給零用錢。那么,如果孩子考不了好成績,這個時候父母又打算怎么做呢?
考試取得了好成績的時候,孩子當然希望得到父母的表揚。但是,孩子未必總能取得好成績,所以,即使孩子考試取得了好成績父母也不要去表揚。即使不表揚,孩子也能夠從取得好成績這件事中獲得滿足感,所以,父母不必再進行額外褒獎。問題在于沒能取得好成績的時候。孩子在學校的大考或者模擬考試中沒有考好。此時,父母應該怎么做呢?
孩子再怎么失落,父母也不能去管。這種時候,如果父母關切地問“你一定很難受吧!”之類的話,孩子就可能會認為沒有別人的安慰和支持,自己就無法獨立渡過難關。
聽到別人對自己說“一定很難受吧!”或者“很痛苦吧!”之類的安慰話,心情也許會變得輕松很多。但是,孩子們應該知道并非所有的人都會對自己好言相向 。
此時,也并不是沒有好的干預方式。父母可以試著問孩子“你還有沒有什么能做的呢?”之類的話。孩子一定會干勁兒十足地回答:
“嗯,有!您放心吧!
一旦成為得不到表揚就不好好努力的孩子就麻煩了。
孩子并不是為了父母而學習。
父母不能決定孩子的人生
為了能夠幫助孩子,父母必須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大家可以想一想應該怎么做。
學習是孩子的課題,只能由孩子自己完成,父母根本無法代勞。學習也好不學習也好,其結果是作用于孩子的,最后的責任只能由孩子自己來承擔。即便是父母,如果對孩子的課題橫加干涉,也會破壞彼此之間的關系。 如此一來,即使到了真正需要父母幫助的時候孩子也不會開口。
如果是孩子的課題,父母不可以橫加干涉。但是,孩子向父母求助的時候,父母應該在許可范圍內盡可能給予幫助。不過,有時候明明沒有收到孩子的求助,父母就對孩子的課題指手畫腳,這種情況下一旦發生了問題 (比如孩子說出不想上學之類的泄氣話等等),孩子往往會把責任轉嫁給父母 。希望大家盡量避免此類情況的發生。
有一天,兒子對我說了下面的話:
“我有我的活法。爸爸您一定要干涉我的生活嗎?我的人生不想由爸爸來決定。不想您對我的生活指手畫腳。”
孩子這么說是逆反還是自立呢?也許平日不同的親子關系會導致不一樣的看法。不管如何看待,終有一天父母會感覺在自己眼里還很小的孩子突然長大了。這一天的到來很正常,如果不來反而麻煩。我并沒有打算干涉孩子的人生,但也許在不知不覺間對孩子說了一些有關生活方式的想法。
父母常常說“都是為你好才說這些”,但很多情況下不過是借著愛的名義來支配孩子。
就拿報考學校來說,孩子自己選擇方向的話,即使失敗了也一定能從失敗中學到東西 。當然,最好是順利考上,但父母如果有上面這種思想覺悟的話,孩子也會輕松許多吧。
選擇什么樣的人生只能由孩子自己決定。如果在目標這一問題上父母和孩子產生了分歧,那就應該同意孩子的人生目標,因為這是孩子自己的人生。
這么想來,似乎父母沒什么能做的事情了,但事實上也并不是完全無事可做。
拿學習來講,關于為何而學這一目標問題,孩子如果抱有不正確的想法,父母就可以跟孩子談談自己的觀點。
雖然不知道說了之后孩子會不會接受,但我認為只要是不將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他,孩子至少能聽進去父母的話。假如孩子因為反抗大人而不好好學習的話,那不僅僅是其本人的損失。因為,孩子學習不僅僅是為了自己 。
只懂得為自己考慮的孩子學習一遇到困難就很有可能會逃避。那些只知道為自己考慮的尖子生即使從名牌大學畢業了以后也會危害社會。關于這個問題后面將具體探討。
孩子有孩子的目標。
學習很好但只知道考慮自己的尖子生也不可取
發現孩子的真實面
在大人眼里,孩子經驗不足,總是令人不放心。所以,父母總是想要批評指正孩子的行為。例如,孩子如果總是看電視的話,父母就想說:“快去學習!”
如果孩子不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的意義,那他可能就會老老實實地按照父母的話去做。但其實這種情況下,孩子自己是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的意義的。如果父母不停地嘮叨的話,孩子原本打算去學習的積極性反而可能大大減弱 。
父母的話越有道理孩子越不愿意聽,因為他們認為這樣就等于輸給了父母。如此一來,父母的嘮叨反而催生了孩子不學習的決心,最終反倒害了孩子。
父母并不是不可以幫助孩子,畢竟孩子有時也需要父母的幫助。但是,為了能夠恰當地幫助孩子,父母平時就要注意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樣孩子才能夠愉快地接受父母的建議 。
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渴望被重視,不希望自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在眾多兄弟姐妹中,父母往往更關注學習方面比較優秀的孩子。這時,沒有獲得足夠多的關注的孩子就會認為父母只重視其他的兄弟姐妹,而不重視自己。于是,性格積極的孩子也許就會通過惹麻煩來引起父母的注意,而消極一些的孩子就有可能會通過逃學等方式來吸引父母的目光。
即使父母并未明顯區別對待每個孩子,也會對孩子寄予各種期待、提出諸多要求,然后再照著這個理想來評判自己的孩子。這種情況下,孩子也會認為父母根本不關心自己,即使自己再努力也無法滿足父母的期待 。當然,孩子并不是為滿足父母的期待而活,但很多孩子還是會想要努力滿足父母的期待。
孩子需要的是“生活的勇氣”。他們必須去面對一些只能靠自己的力量解決的問題。父母無法代替孩子去生活,但能夠幫助孩子鼓起勇敢面對生活的勇氣。
要想發現孩子的真實面,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時候必須調整好心態。一定要意識到:雖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雖然跟理想有差距,但這個孩子是我無可替代的重要的人 。
即使現在生活在一起,但在不久的將來孩子一定會從父母身邊離開。到時候連跟孩子爭吵的機會都沒有。父母能做的就是愉快地接納孩子的真實面,希望孩子不是為父母而是為他自己活著。
孩子需要的是生活的勇氣。
孩子遲早會離開父母而獨立。
孩子的失敗由孩子自己負責
父母擔心孩子的人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當父母希望孩子擁有的人生與孩子自己想要的人生不同的時候,換句話說就是父母的目標和孩子的目標不一致的時候 ,只要想想這究竟是誰的人生就馬上明白該優先考慮誰的目標了。
既然是孩子的人生,父母基本上也不能橫加干涉。的確,在父母看來,孩子經驗不足。所以,父母想要在孩子的目標選擇問題上出謀劃策,這樣的心情可以理解。父母是想要孩子盡量避免失敗。但是,只要不是致命的錯誤,父母阻止孩子犯錯其實等于轉移本應由孩子去面對的課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認為這是對孩子的驕縱。
像上面所說這樣,大人之所以想要干涉孩子的人生,是因為他們認為孩子無力承擔失敗的責任,是因為既不相信也不尊重孩子 。這并不是說父母不能協助孩子,而是說父母的協助必須建立在孩子求助的基礎上。
不過,目標并不是一旦確定就不可改變的。如果需要,隨時可以調整變更。這一點父母可以提前告知孩子。但一定不要逼迫孩子。盡量不要讓孩子在意識到自己的選擇不對的時候,因為顧忌當時不顧父母反對、固執己見而不好意思轉變目標方向。
自己決定自己的人生,這對孩子來說并不是什么嚴峻的課題,能夠感受到父母信任的孩子一定無比幸幸福吧!
自己選擇自己的人生。
隨時能夠調整目標方向。
寫給終有一天會從父母身邊離開的孩子
學習終究得由孩子自己來完成,即使父母也無法代替孩子學習。如果不學習的話,責任也只能由孩子來承擔。
雖說如此,父母想方設法地幫助孩子也沒有錯。不過,為了能夠有效幫助孩子,首先必須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要想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必須平等地對待孩子。孩子如果取得了令父母滿意的好成績,親子之間也許不會發生什么問題。但是,無法取得好成績的時候,擔心被父母放棄的孩子就會通過不學習來逃避結果,甚至是惹一些麻煩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為了做到與孩子平等相待,即使這種時候也不要不容分說地訓斥孩子,必須冷靜對待 。只有那些認為孩子與自己不平等的人才會不分青紅皂白地批評教訓孩子。孩子做事肯定有孩子的理由,所以,重要的是聽聽孩子怎么說,而不是一味地訓斥。
尊敬一詞的英語是respect,其語源是拉丁語中的respicio,也就是“重新審視”的意思。
重新審視什么呢?那就是:雖然這個孩子現在和我生活在一起,但終有一天他會獨立并離開我。在這一天到來之前,一定要努力地友好相處,這就是尊重孩子。
看到孩子高燒不退無精打采的時候,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恢復平日里生龍活虎地惹父母頭疼的樣子。
一旦孩子恢復元氣,父母就又完全忘了當初孩子生病時自己的心情了。所以,希望父母們不要總是把
自己的希望或理想強加給孩子,要學著發現這個小生命本身的可貴 。
坦率地講,學習成績好或者考試順利之類的事情也許很重要,但在這個隨時可能發生災難的時代,孩子每天平安無事地活著不就已經很可貴了嗎?
如果能夠這樣想,孩子做任何事父母就都能積極地去看待。無論孩子做什么說什么,父母都能夠泰然處之。這樣一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也會變得更好,必要的時候,即使像學習之類只能由孩子自己完成的課題,父母也可以給予適當的幫助。
一定要尊重孩子。
每天平安無事地活著就很可貴。
因為有人看著才撿拾垃圾嗎?
在公交車上看到兩個令父母頭疼不已的學前階段的男孩大聲地吵鬧,一會兒也不能安靜。父母嚇唬他們,說著“再這樣就讓你從公交車上下去”或者“警察來了”之類的話。但是,孩子們知道父母不會真的那么做,于是變本加厲地吵鬧。
雖然公交車中相當擁擠,但是沒有乘客愿意坐在這家人旁邊。我不怕孩子吵鬧,所以能夠坐在他們身邊。然后,我還思考了一下,如果我是他們的父母,又該怎么做。
其實孩子們也明白在公交車中必須保持安靜,然而,恐嚇、訓斥根本無法阻止他們想要被關注而采取的無禮行為。
這種時候,也有的父母會采用表揚孩子的方式。實際上,也許一開始孩子們并不會吵鬧,他們因為顧忌陌生人的看法而暫時保持安靜。于是,父母表揚說:“真了不起,這么乖!”
表揚本身就存在著問題 。首先,這很可能會導致孩子得不到表揚就不好好做。比如,在走廊里發現了垃圾,撿起來之前首先要確認一下周圍有沒有表揚自己的人。如果沒有表揚自己的人就不去撿垃圾,這就是問題。得不到表揚的孩子馬上就會不好好表現。
另一個問題就是即使被表揚了也不會開心。妻子肯定不會因為丈夫在公交車中沒有吵鬧、安靜地待著而去表揚他。能夠做到這一點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如果因此而被表揚說“真了不起”,丈夫一定會感覺妻子小瞧自己。那么,為什么要表揚孩子呢?這是因為沒有平等看待孩子與大人。
原以為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竟然做到了才會大力地進行表揚。我曾經在維也納至關西機場的飛機上見到過同樣是學前階段的一對兄弟,整個航程中他們一直安靜地待著。在飛機上,母親根本沒有大聲說過話,都是低聲私語地跟孩子們講話,孩子們也是一樣。在公交車中保持安靜根本不是什么人類從未做到的偉大事業。
那么,父母們應該怎么做呢?注意到孩子們的良好行為之后可以說出來。可以說一些“謝謝你這么安靜!”之類的話(當然,妻子不會對丈夫這么說。例如,如果妻子對丈夫說“能夠和你一起坐公交車真開心”,那丈夫也一定能夠從中獲得一種對他人的貢獻感)。
孩子們總是想要表現得特別好或者特別壞。一開始往往想要做個好孩子獲得父母的表揚,但如果父母注意不到或者認為理所當然而什么也沒有說,他們就可能會惹一些麻煩來引起父母的批評。但是,父母必須讓孩子明白,他們不需要這么刻意引起父母的注意。
如果孩子能夠從保持安靜中獲得對他人的貢獻感,那也就不會再做一些令大人頭疼的事了。如果能夠擁有貢獻感,孩子也就不會再盲目地渴望獲得表揚了。
告訴孩子“謝謝你這么安靜!”
努力做到即使得不到表揚也好好做。
比起被忽視寧愿被批評
有一次與已經長大的孩子談論以前學習的事情。當時電視上正在講父母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學習這一話題。我并不是認為父母不可以幫助孩子學習,但看到的很多現狀往往都是父母通過說一些挫傷孩子積極性的話來妨礙孩子的學習。
當我提出“學習方面的事情,父母還是什么也不說為好”這個觀點并征求孩子意見的時候,從未被我催著說“好好學習”的兒子深表贊同。
如果教導孩子學習是父母的責任,那父母就有必要想辦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即使是父母也會有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根本不可能時時事事盯著孩子。
我知道一位母親,她從孩子上小學之前就每天盯著孩子學習六個小時,但這畢竟不是普遍現象。如果可能的話,或許有的父母也想像這位母親一樣盯著孩子學習。但是,有一點必須說清楚,盯著孩子學習的人應該明白下面要說到的這么做會產生風險。
首先,父母會很忙。孩子如果考好了自然是皆大歡喜,但如果父母再怎么盡力孩子還是沒有考好的話,父母會不會斥責孩子,說他令自己失望呢?會斥責孩子的父母也許認為,如果孩子考好了,都是父母的功勞。其實不然。孩子的成功是他們自己努力的結果 。
其次,如果孩子取得了令父母滿意的成績,父母會很開心。但是,孩子未必總是能夠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
這種時候,擔心被父母放棄的孩子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和關心,就會做一些最令父母頭疼的事情。也就是,不學習或者考砸之類的事情。
如此一來,孩子也許會被父母批評。比起讓父母覺得自己沒希望考出好成績而忽視自己,他們寧愿以被責備、被訓斥的方式獲得父母的關注。孩子為了反抗父母而不好好學習 ,這對孩子沒有一點兒好處 。本來孩子也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而學習 。不僅僅是學習,如果孩子因為父母反對自己想做的事情來進行咨詢,我會毫不猶豫地對他說:“你并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而活著!”
即使是父母也無法為孩子的人生負責 。有的父母會反對孩子的婚姻。但是,有誰能斷定孩子與自主選擇的對象結婚就會不幸福?升學也是一樣,如果孩子上了父母推薦的學校,日后卻發現選擇錯了,到時候父母能夠負得了這個責任嗎?
沒有必要時時盯著孩子。
孩子并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而活。
父母總是自以為最了解孩子
孩子有一些即使父母也無法代替只能由自己解決的課題。孩子在面對這些課題的時候,父母基本上只能默默地注視。許也會有一些靠孩子自己的力量無法解決的事情,因此,為備不時之需,父母可以提前告訴孩子:“如果有什么我能夠幫忙的地方,請盡管開口。”
并且,如果孩子主動求助,父母可以在許可范圍內給予幫助。這是可以協助孩子的一個方面。之所以說在許可范圍內,那是因為有些事情父母不能代替孩子去做,比如學習。
很重要的一點是,如果沒有收到孩子的求助,父母絕對不能妄自采取行動 。某個電視劇中有一個場景講到得知兒媳婦懷孕的婆婆跑到兒媳婦上班的公司,以目前兒媳婦需要靜養為理由請求公司取消兒媳婦海外出差的行程安排。大部分人都會認為這個婆婆的行為太可笑,但又有多少人能夠意識到很多時候自己也對孩子做著同樣的事情呢?
父母之所以不可以妄自行動,一方面是因為孩子的課題基本上只能由孩子自己解決 ,另一方面是因為事實上即使父母也未必真正了解孩子 。有人會說:“這個孩子,當父母的我最了解了!”這樣的父母,小時候在聽到父母說同樣的話時恐怕也很反感吧。
不僅僅是親子之間,涉及他人也是同理,自己雖然能夠推測一二,但還是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與其做一些錯誤的判斷,倒不如在對孩子的言行產生疑問的時候坦誠地詢問 。
關于協助孩子還有下面這一點需要注意。可能父母們都有過面對孩子的問題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時刻。
這種時候,父母可以直接告訴孩子自己因為他的所作所為而感到困惑,比如他早晨晚起這一點令父母非常頭疼,這些都可以直接告訴孩子并尋求他的幫助。如此一來,父母有時也會得到孩子給的解決對策。
關于孩子我們可以有一些不了解的事情。正因為不了解,父母才會去詢問。實際上,如果不能夠在必
要的時候進行恰當的詢問也就無法為孩子提供幫助。
孩子肯定也會有一些不知如何辦的事情。最好是孩子能夠靠自己的力量解決,但如果是自己的力量無法解決的事情也可以向父母求助。希望大家能夠成為令孩子信賴的父母。
即使父母也不可能完全了解孩子。
父母可以有不了解孩子的地方。
沒有“壞父母”,只有“笨父母”
孩子一出生,育兒工作就開始了,初為父母會遇到很多棘手的問題。究竟該如何跟孩子相處、如何跟他交流,真的是一點兒也不懂。如果是和孩子的祖父母一起住的話,有了問題還可以咨詢祖父母。但如果不是和祖父母一起住,或者雖然是一起住但祖父母也幫不上忙的時候又該怎么辦呢?
即使祖父母幫不上忙,還有很多育兒書。或者是上網查詢,馬上就可以得到數不勝數的信息。
問題是許多信息內容互相矛盾,比如有的主張批評而有的主張不能批評,有的主張表揚而有的主張不可以表揚。自然,父母可以在好好思考并理解這些信息之后再決定怎么做,但往往面對著哭鬧不止的孩子根本沒有這個時間和心情。最終還是用從父母那里學來的育兒方式無比忙亂而又錯誤百出地與孩子相處。
當然,這樣的育兒方式肯定不會順利。孩子出生的時候,父母往往對接下來與孩子一起生活的日子充
滿期待,但面對并不如想象中美好的現實之時,很多人會馬上感覺到與孩子相處既辛苦又痛苦。
大多數父母在并不如想象中美好的現實面前都會束手無策。被夜里哭鬧不休的孩子吵得不得安眠,對總是頂嘴、愛逆反的孩子著急發火、厲聲斥責,甚至有的父母打著教育的名義打罵孩子。
如果有虐待孩子的父母,世人都會對其嚴加聲討,但卻不知道反思自己的育兒方式。很多父母根本意識不到自己也在做著同樣的事情。
很多人都根據父母曾經對待自己的方式和一些模糊不清的知識來養育自己的孩子,這就等同于小時候接受過手術治療的人,長大之后自以為因為接受過手術就可以給別人做手術了。
我認為沒有壞父母。即使發生虐待孩子的事情,這樣的父母也絕非“壞父母”,而是“笨父母”。因為他們只是不懂得如何與孩子相處 。
我認為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如果不懂得愛孩子的方式和育兒方法,那就會很快陷入窘境。這種方法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學會,但也并不太難。只要有勇氣改變一直以來與孩子的相處方式 ,很快就能夠與孩子輕松相處了。
僅僅是愛孩子還遠遠不夠。
努力學習與孩子的相處之道。
體罰沒有任何意義
以前,從托兒所接孩子回家的路上經常順便去超市。當孩子在玩具或糖果柜臺前哭鬧著不走的時候,我會對孩子這么說:“不要哭,把你的想法說給爸爸聽,好嗎?”
于是,孩子停止哭泣說道:“我想要爸爸給我買糖果……”
很多時候,父母并不是厭煩孩子要求的內容而是討厭他們的訴求方式 。當孩子說出想要玩具或糖果的時候,不要馬上拒絕他們。
但是,很多父母會認為不可以直接答應孩子的要求,進而產生抵觸。而孩子則會哭鬧撒潑、拼命反抗。于是,這種情況下父母往往會因為顧忌別人的眼光而無奈地答應孩子。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倒是認為可以一開始就買給孩子,但如果哭鬧的話,反而不應該買給他。可以和孩子事先約定只有用語言好好提出要求的時候才會買給他。
當然,孩子并不能一開始就會用語言表達訴求。嬰兒時期的孩子還不會使用語言,所以要用哭來代替語言,讓周圍的大人照顧自己。如果不這樣做就沒法活下去。
不過,有的孩子即使會使用語言了,依然還想要通過哭鬧、發脾氣來繼續支配周圍的人。
但是,這種時候一旁的大人必須告訴孩子這種方式無法打動周圍的人,他完全可以使用語言來傳達自己的想法。一開始父母必須教給孩子如何好好用語言來表達訴求 。
問題是就連大人也常常不能好好使用語言,而是感情用事。大人往往會批評孩子。有人說批評不同于發怒,父母不可以發怒,但批評是為了教育需要。不過,事實并非如此。關于這一點,阿德勒這么說:“體罰往往伴隨著憤怒。它根本就無任何意義,不過是為了報復 。”
即使不動手,批評也等同于體罰。說是為了教育,其實只是為自己的憤怒找一個正當理由。
為了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大人往往喜歡利用憤怒這種感情。但我還是希望大家多花些時間教會孩子好好用語言來解決問題 。
只在孩子用語言好好表達訴求的時候答應他們。
父母不要將自己的憤怒正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