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945年,美國大兵們歷經多年苦戰,終于把小日本打趴下,聯軍司令麥克阿瑟志得意滿,在日本東京風光地設立了聯軍司令部。不僅僅是麥克阿瑟,美國大兵們也非常享受這種勝利的感覺,美軍甚至讓艦載機編成幾百架次的陣容,在天空中耀武揚威地飛行,這意思,就好像在告訴日本人:你們心里想干翻我們嗎?可惜,你們就是干不掉。
? ? ? ? 某一天,一個退役的日本中將自己找上門來,聲稱希望把自己列為甲級戰犯,并說如果自己是日本參謀總長的話,這場戰爭你們就不會贏,像今天你們這樣耀武揚威的事不會有。從各方面看,這個退役中將已是暮燭殘年,但他這份傲氣一如他年輕時一樣,絲毫未減。這位哥們,就是侵略中國急先鋒、近代小日本第一兵家--石原莞爾。
? ? ? ? 石原莞爾兄從小就是個不折不扣的異類,主要表現為智商超群,一路以優異的成績從日本帝國陸軍大學畢業。按日本軍隊慣例,陸軍大學前幾名的畢業生都是參謀本部的御用參謀,稍加歷練,即可下放至聯隊、旅團一級。在那個成績文憑還算數的年代,石原莞爾本應前途無兩。但因性格古怪,屢屢與上級不和,沒過多久,便被攆到了關東軍。那會的關東軍,不過1、2萬人,是日本陸軍中一支邊遠的偏師而已。
? ? ? ? 沒想到,遠離了大本營的石原,反而得以放開手腳,在拉攏了一批少壯派郁郁不得志憤青軍官后,一股涌動的力量開始形成。面對二十萬裝備精良的東北軍,石原莞爾竟然要以蛇吞象,發動了九一八事變。當時,日本大本營嘲諷關東軍是拿著竹槍去占領東北,石原的回答是:拿下東北,竹槍就夠了。結果,我們的張少帥異常配合,基本沒放一槍一炮,一退千里,把堆積如山的軍火、和東北三省拱手相讓。石原莞爾一戰封神,之后被提拔為位高權重的參謀本部作戰科科長。
? ? ? ? 不得不說,在小日本嚴密的軍隊管理體系下,培養出了很多高明的戰術專家。他們的將官,悉數是陸軍大學的優秀畢業生,在高級指揮部以參謀角色歷練以后,再從聯隊長一級執掌戰役指揮權。故而,我們在二戰中看到的日本指揮官是清一色的嚴謹戰術專家。硫磺島的笠林中道,沖繩戰役、《血戰鋼鋸嶺》的牛島滿,更是獲得對手的一片贊譽。
? ? ? ? 但小日本以如此嚴謹態度治軍,卻存在著一個重大的歷史遺留問題,就是下級部隊存在擅自抗命的傳統。未經參謀本部許可,一線部隊擅自擴大戰爭,不僅不受責罰,反而得到嘉獎,為小日本的失敗埋下了重要的伏筆。
? ? ? ? 早在1921年,三個軍銜僅僅為少佐(同中國的少校軍銜)的年輕軍官在德國小鎮巴登巴登達成一項密約,內容竟然是“消除派閥、刷新人事、改革軍制、建立總動員態勢”,以圖實現軍國主義的目標。三個僅僅是大隊長(營長)職銜的年輕人竟然討論一個關于國家的戰略,而該密約竟也被后世認為是日本軍隊法西斯運動的起點,讓人大跌眼鏡。當然,如果說出這三個年輕人的名字,則不再讓人大跌眼鏡,他們分別是永田鐵山、崗村寧次、小畑敏四郎,而給他們幾個看門的,則是日后的日本戰時首相——東條英機。這三個少壯派軍官,被后人稱為“三羽烏”,以這幾人為核心,后續又陸續拉攏了一批駐歐優秀武官,逐漸形成了昭和軍閥的基礎。而這些名字,幾乎都是日后侵華的骨干:梅津美治郎、松井石根、磯谷廉介、中島今朝吾、山下奉文等等。在天皇和皇室貴族集團的授意下,這些年輕少壯派軍官持續發力,逐漸扳倒了日本的舊軍閥,形成了新的昭和軍閥集團。
? ? ? ? 我們的石原莞爾兄,便是這類以下犯上的第一個受益者。九一八以前,日本參謀本部對于侵占東北并無明確表態,而是任由事態發展。按石原莞爾的構想,以及日后日本軍界的一致看法,滿蒙是日本的生命線,寧可放棄本土,也不放棄滿洲。去侵占這么一塊戰略要地,理應是經過充足準備和周密謀劃的。事實上,在九一八事變前一天,石原莞爾的幾個同伙(包含日后比較有名氣的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賢二)還有點舉棋不定,不得不通過占卜來測一測運氣。得到兇卦的結果后,石原放下狠話:你們不去,我自己去。于是乎關東軍硬著頭皮開戰,東北就這樣“隨機”地丟了。
? ? ? ? 九一八事變大獲成功,小日本得到了他們心中的那塊戰略縱深,并且東北黑土地廣袤,煤、鐵等戰略資源也相當豐富。非常幸運的是,小日本當年沒有發現黑土地下運藏著的石油。當時,日本的滿洲石油公司進行了試探性開采,離發現大慶油田,幾乎只有一步之遙。不然,他們完全可以不去招惹東南亞和美國,依托東北即可自給自足,那樣的話,大天朝真的危矣。
? ? ? ? 話說回來,無論怎么看,當時即使參謀本部沒有支持,但至少也沒有反對。在張少帥的幫襯下,石原莞爾上演了如此軍事神跡,不受嘉獎是不可能的。但石原兄不僅是個異類憤青,剝去這一層,他還是一個驚世戰略家。戰領東北后,其他軍官難免效仿,對于蒙古、綏遠、華北等地垂涎三尺,誰不渴望著復制一個神跡來揚名立萬呢。但石原及時地收手了,甚至到了6年后的七七事變,石原堅決持反對態度,一再反對擴大侵華戰爭。因為在他心中,一個東北短期內已然足夠。事實上,小日本也是這樣做的,占領東北后,并不是什么燒殺搶掠、三光政策,反而是大量的投資涌入東北,日本對于東北的重視程度甚至要高于本土。在遙遠的20世紀30-40年代,吉林長春就已經安裝了發達的地下管道,市民得以用上了抽水馬桶。那個時候,日本首都東京尚還未享受如此待遇,可見東北在小日本心中之重。經過小日本的苦心經營,東北的工業發展迅速。機緣投巧,幾十年后,林彪正是依托小日本留下的底子,使東北成了全國的大后方,繼滿清之后,黑土地再一次成為龍興之地。
? ? ? ? 幾年之后,小日本還曾于諾門坎與蘇聯老毛子干了一架,帶著日俄戰爭勝利的自信,沒想到卻是一敗涂地,從此再不敢言北上。而這樣一次影響國家戰略的戰爭,竟然又帶著一位師團長“擅自”發動之嫌。七七事變,區區一批下級軍官狂熱地發動沖突,竟然就逐步成了全面侵華。是故,軍國主義的盒子一開,就再也無法合上。
? ? ? ? 在舉國狂熱之下,我們很難看到日本還有什么腦子冷靜的人。除了2個比較有名的,一個是我們的石原兄,一個是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當然了,兩位帥才最終也為時局所累,沒得到什么好下場。
? ? ? ? 山本五十六最終被迫開戰于太平洋,豪賭珍珠港。但就像他事先所預知的那樣,沒能賭贏整個戰局。但作為一位非常優秀的賭徒,山本非常盡責地打完了手中所有的牌,自己也命喪在了太平洋。石原莞爾一再主張不去擴大侵華戰爭,卻逐漸為同僚們所不恥,尤其與東條英機矛盾漸深,慢慢在軍界被邊緣化,最后甚至直接被轉入預備役。
? ? ? ? 要說小日本的軍隊里,等級嚴密,侵華戰爭之前,陸軍僅有十七個常備師團,一個師團下轄兩個旅團,旅團長以上才是將官。可見,和平年代大多數軍人熬到老,要集合能力、運氣、背景等等諸多因素,才有那么一點機會可能登上高位,誰不想通過立個大功平步青云呢?某一年,關東軍一個前線將領對蒙古、綏遠等地蠢蠢欲動。石原莞爾放下參謀本部作戰科科長之尊,親赴前線苦口勸說,大意說日本當下之急不是擴大侵略中國,而是經營好東北,鞏固大后方和自身實力。無奈,一線部隊涌動的狂熱遠不是一兩人可以左右的。
? ? ? ? 于是乎,戰爭被無休止地擴大了,并且,小日本擴大戰爭的方式是對自己最為不利的添油戰術。我們反觀德國,對波蘭、法國以及對蘇戰爭前期,都是一舉集中優勢兵力,以大規模的進攻圍殲戰一戰定全局。
? ? ? ? 而侵華戰爭開始前,日本陸軍僅有17個常備師團,兵力不過50萬以內,即使加上預備役的補充,除去必要的守備部隊,能夠用于機動作戰的兵力也十分有限。幾十萬部隊要想侵占中國,又想著往北打擊蘇聯,又想著南下爭奪東南亞,最終抗擊美國。即使是其中的一項戰略,也難以實現。
? ? ? ? 以侵華戰爭為例,初期在華北、淞滬,日軍打的有頭有臉,但從徐州會戰開始,日軍兵力和后勁不足的問題,即開始顯現。并且,這還僅僅是圍繞幾個大城市和重要交通干線的正面戰場,至于中國廣袤的農村,日軍根本還沒有形成有效的占領。
? ? ? ? 關于這個問題,我們來看看幾個人的戰略構想:
? ? ? ? 石原莞爾的看法,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整個國家的資源集中度非常低,即使占領了若干區域,其他區域仍可以自給自足長期抵抗,因而對于中國的侵略應該一步一個腳印,逐次遞進,將戰爭局部化,而避免一次性陷入全面長期戰爭。
? ? ? ? 蔣介石也預見了中日必有一戰。而開戰后,中國根本無力守住長江以北的廣袤平原和華東一線城市。當時國民政府聘任了德國國防部的退休部長塞克特擔任國防顧問,在詳細考察了中國的國情軍力后,制定的國防方略是以西南為總的大后方,開戰后在前線進行逐次抵抗,逐步消耗日本軍力,以持久戰拖垮日本。
? ? ? ? 而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認為憑日本的軍力和財力,根本無法實現對中國的全面占領,依托廣大的農村為大后方,激發全國力量,逐步消耗日本國力,最終在國際形勢的支援下,勝利一定屬于中國。
? ? ? ? 事后,李宗仁認為,假使日本真要戰勝中國,戰爭初期至少要集中幾十萬優勢兵力,沿平漢路急進,先取華中。而后以若干突擊兵團包抄圍殲蔣介石集團于東南,則或可陷中國于逐步土崩瓦解的態勢。
? ? ? ? 當然,戰略家們站在全局進行構想,而到了一線戰場,實際情況就不是這樣了。事實上,小日本的侵華戰爭,不是參謀本部有著全盤謀劃,而是被一線部隊的好大喜功拖著鼻子走。
? ? ? ? 侵華戰爭打響后,日本原先的進攻路線是由北向南。事實上,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戰爭,由北下南易于成功,而由南北伐成功的,好像僅有朱元璋滅元、國民政府北伐一統全國這么兩次。
? ? ? ? 華北抗戰打響后,中國軍隊節節敗退。國民政府決心在上海開辟戰場,一來東南戰場有利于迅速集中軍力財力,二來上海作為遠東最大的都市,開戰有利于招來西方列強的調停,三來江南山丘水網地帶,不利于日軍機械化部隊的推進。
? ? ? ? 謀定后動,中央軍集中最精銳的德械87、88師,主動進攻日本上海守備隊。而戰事一起,立刻觸動了這些昭和軍閥們的敏感神經,他們渴望已久的揚名立萬的機會終于來了。日本起用已經退役的陸軍大將松井石根,統帥幾個師團殺奔而來。而在此時,日本大本營劃定的作戰任務僅僅是占領上海而已。按石原莞爾的主張,則最好是攻占上海,威脅南京,逼迫國民政府求和。如此,則不必過分擴大事態,又可坐收漁利,就如幾十年前伊藤博文逼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一樣。
? ? ? ? 而到了一線戰場,耀武揚威的前線將領怎肯善罷甘休。松井石根本已經是退役之人,開戰前就一再主張攻占南京,以抓住人生中最后一次揚名立萬的機會。但因為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硬是用血肉之軀將日軍遲滯在了淞滬戰場。其中,18軍與日軍在羅店反復爭奪,把羅店硬生生打成了血肉磨坊。桂系的2個軍,強勢發起反攻,與日軍精銳第9師團正面對抗,幾萬年輕的生命在短短幾天內葬身炮火。中國軍隊以每天消耗幾乎一個師的代價,用生命延緩了日軍前進的腳步。
? ? ? ? 到了淞滬會戰后期,日本新組建第10軍自杭州灣登陸,沒怎么發揮,中國方面已經全線潰退了。司令官柳川平助直接“拒絕執行”大本營的停戰命令,一路沿南京急進,一再突破大本營制定的停戰線。迫于前線的部隊的壓力,大本營也竟然一再修改計劃,最終下達了攻占南京的命令。
? ? ? ? 占領南京后,日軍耀武揚威地舉行入城儀式,中國派遣軍司令官松井石根志得意滿,按日軍慣例,要齊聲高呼“萬歲”,但松井激動得連話都喊不出來了。最終,南京雖然城破,但改變了全國戰局。日軍本就兵力有限,而上海戰場已經投入9個師團的規模。在隨后的武漢會戰、兩次長沙會戰中,日軍再也沒有取得顯著戰果,有生力量反而得到了很大消耗,而中國方面,則開始依托西南后方穩住陣腳。
? ? ? ? 戰爭中后期,隨著小日本的戰線補給越拉越長,不可避免地陷入戰爭泥潭。日本雖然占據了中國的大片國土,但戰爭潛力開始縮減,在華部隊雖然長期保持了很大的編制,但大多是實行占領和治安的丙種、丁種師團以及獨立混成旅團,實行以戰養戰。唯一保持建制的在華野戰兵團僅有第11軍,建制也只能維持在10萬左右,11軍與國軍在華中長期對峙,一直到了日本海路被切斷,被迫要傾其全力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時,才最終攻克長沙。即便如此,當時的日本已是窮途末路,日本最終也沒能突破關中平原和四川盆地,2塊后方基地加上美國的物資援助,最終支撐中國渡過了抗戰的最困難時期,并迎來的勝利的大反攻。
? ? ? ? 某種意義上說,當時日本主要的對手只有三個。蘇聯,一直處于一種平衡博弈狀態。此外,便是中國和美國。按當時的情形看,中國雖貧弱可欺,但并非一無是處,像一大群角馬,占點便宜容易,但要一口氣全吃了,角馬群齊心合力也夠你喝一壺的。用蔣介石的話說,中國不怕鯨吞,而怕蠶食。美國像一只獅子,擁有更強的實力,并且為霸主之爭,必有一戰,是故必須在獅子覺醒前,盡量壯大自己,然后想法一擊致命。按石原的設想,日本的戰略資源不應陷于中國,而應鞏固滿洲作為持久戰基礎,對中國實行逐次占領,而后驅逐英美在東南亞勢力,接管亞洲各族,最終代表亞洲東方文明與美決戰。但最終,小日本的侵略戰爭演化為一場全局戰爭,一個小小島國的資源被一再地超負荷運轉著。
? ? ? ? 此外,日本軍界還有一個怪相,就是陸海軍不合,各自為政,不能統籌而為全局。侵華戰爭進入中期,日軍兵鋒已進華中。如能再添一把力,也有可能徹底擊垮中國。要知道,抗戰中后期中國已經是在苦苦支撐。軍需資源通過滇緬公路、駝峰航線在苦苦地運送。滇緬公路,為了這條生命補給線,在崇山峻嶺中甚至要轉10多個彎來實現道路暢通。而駝峰航線,由于日軍的阻擊和道路險峻,墜機事故頻發,飛行員甚至無需地圖,沿著一路墜機的殘骸就能飛抵目的地。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無數美國的年輕飛行員們,向西南大后方送去了燃料、醫藥等亟需的戰略物資。抗戰后期,一次鄂西會戰,幾乎耗去了全國三分之一的彈藥儲量。按黃仁宇的描述,如果日軍再發動一次鄂西攻勢,中國可能就完全潰敗了。
? ? ? ? 但陸軍陷入苦戰之時,海軍并沒有竭力配合陸軍先完成中國戰事,反而另辟戰場。先是因美國禁運石油而偷襲珍珠港,進而又掃蕩東南亞,把富庶的南亞地區都給占了。為了配合戰事,陸軍又分設南方軍,南方軍成了持進攻任務的主力兵團,轉而在中國戰場實行相持態勢。隨著東南亞戰事的吃緊,陸軍大量的精銳甲種師團先后向南方軍轉隸,中國戰場只留了次等部隊,就連關東軍精銳也大批南調。日本陸軍中引以為傲的甲種師團,最終的結局無非兩個,一種是因為補給切斷,在東南亞的叢林中病死餓死等待投降,另一種是被美軍強大的炮火打成篩子。到了蘇聯進攻東北時,原先精銳的關東軍已成老弱病殘,即使有常年苦心經營的要塞作為支撐。但國力已今非昔比,通過衛國戰爭的洗禮,蘇軍彼時已完全更換了戰爭理念,蘇軍進攻東北所集結的資源是:150萬人,5000輛坦克,28000門大炮和4300架飛機。面對這樣的突擊力量,關東軍連有效的抵抗能力都沒有。不到一個月,蘇軍占領東北,70余萬關東軍全軍覆沒。
? ? ? ? 隨著戰爭之火越燒越旺,小日本的國力被一點點地透支著。戰爭初期,日本陸海軍本有一定的優勢,但他們的優勢建立在舉國發展軍力的基礎之上。以海軍為例,日本聯合艦隊的綜合實力不可謂不強大,但小日本的綜合國力決定了他的后續潛力。戰前傾全國之力建造的幾艘國寶級戰列艦,初期小日本一直持“舍不得用”的狀態。在航母機動編隊損失殆盡后,聯合艦隊徹底失去了機動作戰能力,才不得已將幾艘國寶級戰艦投入戰場。而當日本人將幾艘主力戰列艦投入到戰場時,戰局卻并不是事先預想的“戰列艦決戰”,而是“玉碎”、“自殺式”攻擊等等諷刺意味的字眼。結果,兩艘長門級戰列艦中,陸奧號因為長期久疏戰陣,在港口意外自爆;長門號長期避戰,最終被美軍俘虜,之后作為靶艦用于原子彈試驗。兩艘大和級戰列艦,武藏號傾覆于萊特灣,大和號沉沒于沖繩。而這幾艘國寶級戰列艦所取得的戰果,是擊落了幾架(個位數)美軍艦載機,即便是這樣非常可笑的戰果,還需要進一步核實,到底是戰列艦擊落的,還是隨行的巡洋艦、驅逐艦擊落的。
? ? ? ? 而反觀美國,雖然戰爭初期他們堅持的也是大炮巨艦思路,但強大的綜合國力支撐他們完成了戰略調整。太平洋戰爭期間,美軍認識到了航母的潛力,而他們的工業能力,是1個月1艘航母下水,甩了日本不知道幾條街。面對戰爭初期戰無不勝的零式戰機,美軍強大的工業研發能力也迅速生產出了對抗機型。之后的故事,就是零式戰機在馬里亞納海戰中被當成“火雞”獵殺,日軍僅存的航母,在萊特灣海戰時充當“誘餌艦隊”,白白送給美軍擊沉。
? ? ? ? 到了戰爭末期,小日本在各條線已經是疲于應付、節節敗退。首相東條英機也放下高傲的姿態,轉而問計于已退役的石原莞爾。但一切為時以晚,石原形容這場戰爭已成為一場沒有停戰點的戰爭,最終只會耗盡日本的一切。太平洋戰爭末期,帝國海軍讓他們最引以為傲的大和號戰列艦去支援沖繩,東拼西湊,才勉強湊足單程燃料,竟然還往油料中加了很多菜油,執行的作戰目標竟然是:用主炮盡量殺傷敵軍,然后沖上灘頭,作為固定炮臺支援守軍。這對于一個依賴海洋文明、將海軍旗艦視為民族榮耀的國家而言,實在是一種莫大的恥辱。
? ? ? ? 而曾經瘋狂的零式戰機去執行自殺任務,所載的油料也是日本民眾刨松根,一點一點熬制出來的。當整個國家在作垂死掙扎的時候,我們也能想見石原莞爾退役在家的無奈與煎熬……
? ? ? ? 小日本戰敗,自明治維新以來半個多世紀所積累的成果付之一炬。不過,時局變遷,隨著中國政局的變化,美國轉而扶植日本以制約中蘇。在美國資本的支持下,日本依托制造業的發展迅速崛起,沒過幾十年,又位居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之列,這是后話。
? ? ? ? 回到故事開頭,石原莞爾主動申請去當甲級戰犯,甘心為帝國殉葬。而他的理由是:東條英機那樣的蠢貨都是甲級戰犯,憑什么他不是?
? ? ? ? 不過,以他的軍銜和實際作為,顯然離盟軍對甲級戰犯的定義還有距離。況且,他的主要事跡——侵略東北,并不傷及美國的利益。
? ? ? ? 最終,石原莞爾想為帝國榮耀殉葬而不可得。而他的死法,則更加的不光彩。早年在關東軍任職,石原莞爾有一次下軍馬時,不小心被所配軍刀捅中襠部,落下常年的病根,最終死于膀胱癌。
? ? ? ? 就這樣,這位近代小日本乃至亞洲第一戰略兵家,就這樣成了一位為時局所累的可笑配角。不得不說,也是中國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