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驍凡
[打卡日期]:2018/11/09
[累計堅持]:這是我堅持學習的第187天??
[學習內容]: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積極主動
[學習筆記]:
1??概念:積極主動
二戰期間,一位猶太裔心理學家維克托·弗蘭克被關進了納粹集中營。
你們知道,被關進納粹集中營,那幾乎就意味著死刑。弗蘭克當然很痛苦。很多猶太人都從“為什么”的憤怒和恐懼,逐漸變成“這就是命”的消極接受,最終精神徹底崩潰,死在集中營里。
在必死面前,應該算是沒有選擇了吧?
其實并不是。弗蘭克看到,還有另一些人非但活了下來,而且變得更堅強。他們居然每天用玻璃片把胡子刮干凈,高貴地面對苦難。他深受感染,決定“選擇”用積極的態度生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唱歌搞活動,和集中營中的囚徒們一起,渡過難關。
戰爭終于結束了,弗蘭克也最終走出了地獄,他寫了一本著名的書《意義的呼喚》,他在書中說:選擇態度的自由,是人可以擁有的最后一項自由。
消極,就是把苦難的責任,推卸給命運、基因、環境,然后怨天尤人,尋找心理宣泄,但對現實沒有任何幫助。消極,就是在抱怨中臣服于困難。消極,就像一塊巨石一樣,把你,和你周圍的人一直往下拉,一直往下拉,直到沉入海底。
所以,史蒂芬·柯維說,從依賴期,走向獨立期,第一個必須建立的習慣,也是最重要的習慣,就是“積極主動”(Be Proactive)。
積極主動,就是從“環境決定論”手中一把奪回“選擇權”,就算看上去再不可能,也相信自己可以做出積極的改變,哪怕是改變一點點,都是在浮出水面,游向岸邊。
2??運用:如何積極地獲得主動權?
怎樣才能不讓外部環境,或者別人左右你,積極地獲得主動權呢?史蒂芬在書中介紹了幾個方法。
第一,在刺激和回應之間,給自己思考的時間。
別人提了一個大膽的提案,你脫口而出“不可能”。他的提案是個刺激,“不可能”是你的回應。但真的不可能嗎?先別著急下定論,至少在刺激和回應之間,給自己30秒時間想一想。別小看這短短30秒,它幫你從你的情緒手中,一把奪回“選擇權”,然后交給理性和價值觀。
第二,用積極的語言,替代消極的語言。
你的語言代表你的心聲。
你說:我就是這樣做事的。你心里其實在想:我這輩子改不了了。你把改不了的責任推卸給命運。試著選擇積極的語言替代,比如:我可以選擇不同的作風。
你說:他把我氣瘋了。你心里其實是在想:是他的責任,他控制了我的情緒。你把生氣的責任推卸給別人。試著選擇說: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第三,減小關注圈,擴大影響圈。
你關心健康、事業、甚至世界局勢,這是“關注圈”。但關注圈中有些事,是你無法影響的,比如誰當選美國總統。關注圈中,那些你可以影響和控制的小圈,叫做“影響圈”。
怎么才能積極主動?把時間和精力,專注在影響圈上。
比如,我不能影響上海的房價,但是我可以增加能力,賺更多錢;我不能影響老板的脾氣,但我可以學習向上管理,增強有效溝通;我不能讓一天變成25小時,但我可以加強時間管理,拒絕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
3??小結:認識積極主動
積極主動,是一個人從依賴期走向獨立期,最重要的一個習慣,就是不把責任推給命運、基因、環境,積極掌握主動性,用“選擇的自由”,對自己負全責。
怎么做?第一,在刺激和回應之間,給自己思考的時間;第二,用積極的語言,替代消極的語言;第三,減小關注圈,擴大影響圈。
[思考應用]:
1?在刺激和回應之間,我們還有很大一部分空間,可以做出自主選擇。所以當遇到一個外部的刺激(比如突然的事故,別人的一句批評,或者是你根據眼見想象推斷出的一個結論)時,先別急著做出回應,而是在刺激和回應之間,在心里默念一句“我擁有選擇態度的自由”,然后再去做出積極的回應。
2?消極只會催生更消極的事實,而積極卻能換來更積極的結果。我們應該學會去解讀甚至改寫自己的人生腳本,讓它變得積極陽光,要知道,這樣做并不是要欺騙自己,而是選擇如何去解讀一個現象。要記得,你擁有解讀你自己人生的自由。比如當我們選擇考了父母想讓我們去的那所大學,通常會抱怨是父母逼我們做了決定,但其實你可以解讀為,你為了不讓父母難過,而做了一件有擔當的事情。
3?學會了積極主動這個態度之后,我們要知道自己應該把主動性投入到哪里去。不要把自己的精力分散到無數件并不那么重要的事情上,否則只是在“假裝努力”,而并沒有真正起到效果。要把自己的關注點放在“影響圈”而非“關注圈”(影響圈就是通過自己行為能對其產生影響的事情)。改變不了房價就去改變自己的身價;提升效率而不是多用時間。
[堅持習慣]:
學習+聯絡家人+思考+運動+看書
[今日感悟]:
當你獲得了一定的成長,回頭看看,所有問題都值得重新思考一遍,你會有新的領悟。看書和學習也是這樣,我們可以挑選出少數有效的幾個重要關鍵點,然后每隔一段時間回過頭去再看看,刷新認知。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