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跟同事顧老師聊天:她從去年開始堅持早泳,每天都是5點半起床,吃完早餐后一路走到游泳館,游完一千米后再走路上班。顧老師今年五十多歲。
去年的時候,她說要堅持每天游泳,我們都覺得她是一時興起。時隔一年,今天她說一直在堅持,我們都很佩服,甚至是羨慕她。
我也是從去年開始堅持每天5點半起床晨跑,也是一天沒落下,我明白堅持有多難,那種想要放棄的感覺會讓自己很苦很苦。但是我想到,每天早晨的一小時運動可以給我帶來一整天充滿活力和激情的生活,我覺得非常值得。早晨這么早起床,我依然有那種痛苦感,情緒十分低落,只是我愿意選擇這種痛苦,因為我同時選擇的是一天的生活質量。
顧老師說,在一路走向游泳館的路上,口里默背著《心經》和《大悲咒》,也許她從這經文里汲取了智慧戰勝了堅持所帶來的痛苦。她告訴我,在以前每天晚上睡覺時間都不固定,往往看電視劇會看到很晚,在早晨老公喊她起床的時候,她會后悔地說,以后得早點睡。在晚上吃飯的時候,她也總是一不小心就吃撐了,然后會后悔地說,下次要少吃點。但是下次還是依舊犯老毛病。
我問顧老師,是什么讓你變得這么有毅力?
她說,她以前都沒有好好活,現在醒悟過來了,覺得多活一天就是賺了。(她曾經得過宮頸癌,后來又患上抑郁癥,現在已經走出來了)
現在她把每天的生活都安排得滿滿的,容不得自己懈怠。每天吃完晚飯后,她老公洗碗,她自己洗漱、刷牙、洗澡,6點半開始練鋼琴,到7點半開始看名著,9點跟老公一起品紅酒,然后睡覺。早晨她鬧鐘一響后就得迅速起床,要吃早點,要趕去游泳,不能有一刻拖拉,要不然時間會不夠。
她說,以前吃飯吃撐是因為生活都是沒有安排的,吃完飯后,就是坐在沙發上跟老公一起看電視。現在時間安排得緊緊的,根本不容許自己拖拉。
就是啊,如果有朋友約你8點看電影,你也會把需要做的事情在8點之前急急忙忙完成掉的。我們有時候拖延,是因為我們的時間沒有被安排,我們潛意識里一直覺得時間很自由,很充沛。如果,讓我們形成一種時間不夠,被安排得很滿,那么我們也會逼著自己把事情做得快一點。如果安排的事情都是自己喜歡的,那我們更不可能去拖延了,因為有很多好事情還在等著我們。就好比約定了明天旅游,那么到了第二天,我們肯定會早早起床,因為這是我們向往的事情。如果我們已經提前買好了火車票,那么更不可能拖延,因為有沉沒成本在。
我們很多時候會把極端自律的人比作機器人,在我們眼里,那樣的人多數是死板的、理智的、沒有感情的、不會變通的。其實,自律的人只不過是把生活中的時間安排得井井有條,并能把安排的任務一件一件去完成的人。我想起了計算機里的程序,我們什么時候做什么都是被安排好的,我把這樣的生活叫做程序化的生活。聽起來比較單調,但是現實中確是非常實效、非常充實的一種生活方式。選擇這種生活方式的人都是熱愛生活的人,就像我們的顧老師一樣。
想要過上程序化的生活,除了培養一顆熱愛生活的心之外,還需要我們設計好自己一天的生活程序。
比如,我一天的生活程序是:
1、5點半起床晨跑,晨跑中聽學習音頻。
2、6點20開始,用洗面奶洗臉,然后洗頭、擦身、洗漱,然后穿著打扮,穿著我是很講究的,會根據天氣和場合去搭配服飾。
3、7點送老婆上班,開車途中,聽學習音頻,等我到單位的時候是7點半,距離遲到時間還有40分鐘,我先整理打掃辦公室,泡好茶,打開電腦,然后去班級逛一圈,布置好晨讀任務,再去食堂吃早飯。
4、課間大活動時間,學生跳繩,我沿著操場跑步,基本上跑半小時左右,加上晨跑,這時候我當天的微信運動記錄的步數基本上到一萬步了。
5、在下課和午休時間,我會回答今日頭條的一些問題,這是休息時間,我不認為是占用工作時間。
6、下班時間是4點20分,我老婆下班時間是5點,有40分鐘的間隔,我會去健身房練器械。
7、5點10分左右到老婆單位,她是護士,忙的時候會拖班,我會在車子里寫當天的文章。
8、到家后也快6點了,吃好飯一般我洗碗,然后跟老婆一起去外面走一圈,回來后,整理下房間,該洗的衣物洗掉。
9、在7點左右,我開始去書房寫文章,一般寫到8點半左右結束,超過9點,老婆就要罵人的,然后我在房間看書,老婆坐在床上看電視劇。
10、每天一般是十點左右睡覺。
我這樣的生活程序設計是為了我的晨跑和自媒體寫作安排的。一天的生活看著很單調,但是每一段時間都沒有虛度,尤其是晨跑和寫作,成了我獨處的自由時間,我喜歡晨跑和寫作時候那種與心靈對話的感覺。我的晨跑和寫作無法拖延。晨跑拖延,那么一天都會不在狀態;寫作拖延,那么感覺整個安排都失去了意義。
生活程序的設計要結合自己的理想和人生規劃進行,設計中要注意勞逸結合,當我們精力充沛,生活安排井井有條的時候,拖延癥也就遠離我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