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一天有多種過法。曾經看過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叫作"一天"。在我訂閱號里有摘錄過,我將它新命名了一下,就叫作"我的一天"。
? ?老舍先生那篇散文(不知該稱作雜文不?),記錄了他日常的一天。生活瑣事與文字創作愛好的相互博弈,最終日子終讓步于繁俗的日常。從那篇短文里,可以知了先生對文字的熱愛之心,他總是想著接下來幾個鐘可以完成一篇文章,可接著又被其他費時的小事兒擾斷了。
? ?"一天"在我的印象中是寫于1934年,那時的先生年紀該是35歲左右。對于現代人來說,這時的他應該是處于工作順當,收入頗佳,且名利具在的一位知名寫者。
? ?可能是自己經歷太少,年紀尚輕的緣故,很難體味到他當時的那種成功,說成功更多是一種成就。那種成就在我腦海里直接感性的聯想就是像兩彈元勛一樣,像許許多多敬業的科學家一樣,達到一種人生高度。現在細致地從這個方向去想成就,即使的思考反饋就是單調乏味的重復性驗證工作,當然這是于我自己的感官體察,我相信這些科學偉人對科技發明創造都是孜孜不倦,樂此不彼的。
? ?對于民國時期的風云人物,特別是作家,可以顯見,我手寫我心是最為貼切的說法。我手即是我的靈魂,我心即是我對這個世界最為真實的活法??瘢涣b,不流于形式,敢說敢寫,從不或是少有的欲言又止。
? 那個時代真真的一去不復返,以后還能締造出那樣一種時代氛圍嗎?我迫切地想,但也不得不對未來抱有些懷疑,就像一段時間以來的各路原創寫者群的噴發,我以為的這個時代不遠了,十分高興,難道屬于東方的文藝復興時代要來了嗎?可惜,文字面貌雖大部分堅持了我手寫我心,看多了才知道,其實遠遠達不到那種真心的境界。傳統點的說法,就是缺少了風骨,現代的粗淺說法就是缺少一種立場,說立場好似容易與政治掛上鉤。通俗一點講去,學會了生活,卻遠非達到認真生活的境界。(請忽略的我淺薄)
? ?但這真的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借于網絡的發力,有一群忠于內心的寫者出現了,面對隨處可見的商業化,對于文字的赤忱之心能否抵得住誘惑,還真的很難知道。畢竟一篇能吸粉十萬加的用戶文章,放在任何一個創作者身上,都是一個"劫",即使是有實力的還未必能跨過去,同時經歷對人的影響,文學底蘊對人的影響可能因為一次流量沖擊,便讓人隨流了去。
? "出名要趁早"這句話本身沒有錯,但那是對頗具實力的人來說的。在主觀因素上(懷才不遇?)也好,在客觀原因上也罷,如若沒能崛起,請持續深耕,再想出名的事情吧。萬一下一刻,出名已經撩動不了你的G點了呢?
? ?希望你不會被隨處商業化的時代沖走。
? ?老舍先生寫"一天"雜文的時候,不考慮文學對社會的重要性,不考慮他的名氣對那個時代的影響。雖單就工作性質去看先生的事業,有些突兀,35歲左右的年紀,該是處于事業穩定期,對于他那份事業來說,可明顯知道已與他的文學愛好切合在一起了,我想那時候的作家,都是出自對文字的真心的愛。這是難得的幸福。再往下看可以知道,工作對于一個人的限制是極為庸俗的,若工作同時也是愛好,倒是庸俗亦是樂事。
? 有了穩定的工作,先生可以清醒的知道并寫下他的日常,從他的一天里,瑣事總是需要與他真心想干之事搶時間,可有的時間是無法回避被搶的,想要拿回對時間的掌控,只能靠自己擠或者"弱化"自己的社交范圍。將時間還予真心實意的生活。快活哉,人生!
? ?而對于自己,我的一天是怎么過的?對于此,現在的我沒有穩定的工作,收入來源不穩定,年頭扎進訂閱號的大潮里,持續分享了三個月的文章,用戶也達到了近3000位。而我的日常,該用下一篇文章來寫,大概看去,我的日常就是找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