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在看巴學園創始人李躍兒的《關鍵期關鍵幫助》,雖只看了25%,但對孩子的成長的規律與培育有了新的認識:
1、了解孩子,不要把孩子當白紙、玩具、麻煩、上帝,而是一顆種子。過往都會聽到孩子是白紙,我們怎么畫,圖案就是怎樣的。這似乎也沒錯,但把孩子比喻為一張白紙,確實是忽略了孩子本身也在探索著世界,而家長的畫只是按家長的構思與需求完成,沒有尊重孩子本身。而我更認同作者把孩子比喻為一顆種子,從種子到果實,在不同的階段需要完成不同的動作,淋水、施肥,除草、遮陽,淋多少水?何時淋?不同的個體都有不同的需求,根據需求與變化來給予,而不是機械式的按固定的時段來判斷長要給予的。
2、了解與認識孩子的成長規律,才能理解孩子的行為,家長要做的是提供環境與條件幫助孩子探索,讓孩子有探索的自由,并協助其探索。
3、不要把孩子作為自己的附屬品去展示。每一個家長都會因為自己的孩子優秀而自豪,同時也會不經意的就會讓孩子去表現,獲得別人的稱贊與羨慕,做爸媽的會覺得很有面子。,反之,家長表現就會很平淡,或許表面并沒有批評與指責,但家長的表情與態度孩子卻能感受的到。
4、書只看了很少一部分,需要繼續學習,最后摘抄書中的一段來提醒自己:“作為父母,我們是以何種態度來接納孩子的到來,我們需要知道自己對孩子是一個什么樣的看法,不同的看法會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產生不同的做法,而不同的做法會養育不同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