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in Park主唱切斯特·貝寧頓自殺身亡。他生前發過這樣一條推特:“如果我們不回歸心靈本身,而是向外索取所需的愛與平靜的話,我們終將失敗,愛是存在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的,仇恨、驕傲、復仇與恐懼是這個星球的瘟疫;而愛、善意和同理心則是解藥。”
“Let's all choose to be part of the cure.” (讓我們都選擇成為世界的解藥)
也許人走的彎路越多,越知道愛是一種能力。不少人在測試他人的愛,就磨沒了這種能力。
與某高中同學聊天,此人人高馬大且多金,卻偏偏被女人這個問題困住。送了價格不菲的禮物,女方收下了,卻沒有給更多回音,出來吃飯的邀請多被擱置一邊,卻也沒明確的拒絕。商人家庭出身的這位朋友說:“你說談戀愛為啥非得走套路?就不能跟做買賣一樣,你喜歡就接受,不喜歡就拉倒,我趕緊找下一個去。”
聽落的第一反應,都會覺得這女方是個婊子吧,興許這么吊著就是為了白收更多的奢侈品,或是純粹享受被捧著的小公主幻象。但不乏一種可能,是這個女孩在考驗這位仁兄。據仁兄說,自己是與這個多年未見的女同學重逢第一眼就墜入情網,追求攻勢如傾盆暴雨。但你我都知暴雨不長,一陣便散去。興許女孩也有如是擔心?因此要磨練你是否真夠長情?
我討厭一切以“男人……女人……”開頭的劃歸陳述。但也似乎真有個大pattern:男人傾向于聽從第一印象,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任憑對方怎么爭取都踏不進他心房的門檻;女人則可能被感動,也許第一眼這就是個丑男,但他噓寒問暖,姨媽時給我準備紅糖水和暖水袋,那這個人,我可以跟他試試。也許是這個男權社會將男女調教成如此習性,男人縱橫捭闔掠奪閃爍的珍寶,女人則要找個溫軟的棲身之所。因此,男人喜歡自己喜歡的人,女人喜歡喜歡自己的人(繞口令了,呼)。
是以此例中的女孩,也許目前對我同學的好感度只有剛剛及格,再等著同學展現出經得住考驗的耐心和專著,再給他蓋上優良的戳戳。但糟心的是,你以為自己在推拉,對方的耐心早沒了。
用這位仁兄的話說,他大可以再找一個。他放棄你不是因為不夠愛你,是你這不冷不熱若即若離,實在太他媽煩。
這個例子里的考驗與消磨殺傷力不大,畢竟我的男同學還可以選擇摔門走人。最傷人是那種剪不斷的關系,對方一直在考驗你,你卻不能給他先判一個不及格。
老大的夫人,我呼作“嫂子”。嫂子媽這幾日來幫嫂子看娃。兩代人一生的消磨,便都凝練在這一星期里。用嫂子的話說,媽媽是那種人:“她嘴里沒有一句好話。就算是她對你好,你都感覺不出來。”
舉幾個小片段。嫂子起床后問:“幾點了?”嫂子媽除去答一聲“七點四十五”,偏偏要跟一句:“你以為還早啊?” 媽媽頻提起朋友家帶長輩去日本玩,剛好有去日本計劃的嫂子便提出媽媽加入一家子的日本游。但媽媽又有話了:“我不去了,浪費錢。” 嫂子曰,您來了正好幫我們帶下孩子(畢竟帶兩個娃出行是大工程)。媽媽:“是啊,我不就是得幫你們帶孩子么。”
大概這些話有多懟,要放在日常語境中才顯得出。總是在弦外之音里怪罪你,但你明明又沒哪里不對。這時你只有一個表情包可以表達:“我他媽還能說啥?”
我禁不住問嫂子,如果不忍了直接掀桌子,媽媽會怎么反應。“她就哭天搶地了呀。說老公對她也不好,孩子對她也不好,她該死什么的。”
水落石出。嘴賤的人多缺乏安全感。要頻頻去推開,甚至去刺痛不好割舍自己的人,看他們是不是真的愛我。萬一對方透露出小小不耐煩,就演一出大戲,哭叫著“你看你就是不愛我”,對方便只好回頭土臉地回來。
我隔三差五便要想,這樣的人也可憐。不安全感不是從天而降,多數都來自童年的某樣缺失,父愛也好,母愛也罷,畢竟那個年代的長輩從不知道什么叫尊重人格,什么叫心靈健康。把你養活了就是仁至義盡,當父母不用資格考試。但你成長到18歲走出家門,早已經被扎得千瘡百孔。 是以這樣的家長把自己的傷痛刻印到了下一代的皮膚,他們并不自覺。
但被他們日復一日折磨的人不可憐嗎?
人極大的不體面,便是別人留在你身邊,全源于虧欠感和義務,而不是你散發出的光和熱。
唯有心靈極強大者,可放下“他是不是真愛我”的憂懼,去把血淋淋跳動著的心臟捧著給世界。若愛總要被考驗,若愛不是來自你本心,只是靠向外索取,便會生仇恨、驕傲、復仇與恐懼。
奈何安全感在后拽著你。我沒有什么好的建議讓你忘掉過去的傷痛。你唯有縱身一躍,付出不計回報。
Let's all choose to be part of the c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