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實是個廢話連篇的人,所以我寫東西的時候往往要求自己克制,避免長篇累牘,以免觀點散漫,觀者無聊。
今天僅僅是30天寫作群的第四天,就發(fā)現(xiàn)自己到了瓶頸,呵呵,說瓶頸也許都是自視甚高了一點,畢竟有水平的卡文才叫遇到了瓶頸,沒水品的只是單純的卡文而已。
反觀前面三篇寫人的文章,也是人物不具體,情感不鮮明,因此深感輸出不足,輸入更是匱乏。
輸出指的是寫作,輸入自然就是閱讀。
沒見過好文的,必然也寫不出高水平的文章。
入群以來,第一知道和使用簡書,自然就近原則,開始使用簡書閱讀。
簡書的首頁文章,其一具備的特點就是短小精干,畢竟是碎片化閱讀時代,哪怕簡書相比微博朋友圈的容量已經有所提升,但是一篇文章大概也就三五分鐘。
其二的特點,應該要說觀點鮮明,從標題來看,大概已經能夠猜到中心思想。這也是個好處,人都會下意識瀏覽與自己觀點相同的文章,并且因此想法得到進一步鞏固,選擇閱讀的時候,我自己也有這個問題,點進去看,基本就是為了補充完善這個觀念,但是同時,不同的人看同一個問題的角度也不盡相同,往往會產生,這么想還挺有意思的想法,輸入帶來的紅利,因此產生。
其三還有一個現(xiàn)象,可能也是初讀讓我略有反感的現(xiàn)象——有意鼓吹閱讀寫作迅速帶來的經濟效益,上午就看到一篇,也算是鼓勵自己堅持寫作,只是不曾記下名字,晚上稍一瀏覽,又看到一篇《為什么他們能靠閱讀掙到錢?》,便覺得有些反感。倒不是反對寫作是為了賺錢不對,也不是覺得篇文章寫得不好,更不是覺得碼文這件事是多么高雅而不應該沾染銅臭,只是覺得簡書有意這樣應引導,而事實上呢,也許寫作變現(xiàn)的人,百不存一,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如此鼓吹,是不是過猶不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