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今天是個好日子,因為很多人選擇在這一天來喜結良緣;今天也不是個好日子,因為惱人的雨淅淅瀝瀝下了一整天。
不過,就算天氣再不好,對于新人們,這一天的每個場面、每個時刻,始終會是他們記憶中最深刻的一幕,因為,只有今天,這場儀式的主角是他們。
同事張冰的婚禮,就是安排在今天中午。我起了個大早床,提前去漢西看材料,以便盡早結束今天的計劃,就是為了中午能如期參加她的婚禮。雖然一般賓客們參加婚禮的習俗也就一頓婚宴,看似只有2小時,但算上為此耗費在來回路途上的時間,一天基本上就碎片化了。
不過盡管如此,盡管下著大雨、盡管我還遠在漢西,盡管內心也有好多個想偷懶不去的念頭,我還是沒有缺席,依然提前十分鐘到達了婚禮現場。因為對于賓客而言,可能就是吃不吃頓飯的事,但是對于婚禮的主角們,卻將是他們的儀式有沒有被你見證、被你重視的問題。
婚禮在一片祥和的眾所周知的俗套流程中結束,然后就是新娘新郎逐桌敬酒。通常敬酒之前,大家伙基本上已經吃得差不多了。所以一般等本桌的酒敬完,大家稍坐片刻,拿了喜糖,就可隨意散場了。
于是,一場勞神費力的婚禮儀式,就這么禮成。而新人們只有在經過這場儀式過后,才算是正式昭告了天下——他們結婚了。否則,人們總覺得會少了點什么。
R
離席后,開車回家路上,腦海里回放著剛才婚禮的流程。老實說,除了新娘父親的那幅“家”的題字賀禮和現場播放的婚紗照中張冰超乎現實的甜美模樣,讓我還有些許印象外,其余環節,我并沒有太多感覺。再回想現場其他賓客們的反應,估計大家的感受十之八九都差不多。畢竟,我們每個人都參加過無數場婚禮,凡能變出點花樣的套路,也無外乎那幾種,早就不會覺得有多新鮮。
我問妹妹,你覺得這樣的婚禮,有意思嗎?大多數人就是來走走過場,其實沒有人真會去關注婚禮本身。
妹妹說:是這樣,可那又怎樣?只要新郎新娘他們自己關注就行了啊,其他人如何,又有什么關系?
I
她的這句話讓我沉默。的確,所有儀式,只有參與其中、用心在感受的人,才能體會到它的不一樣。所謂儀式的初衷,其實就是把原本單調普通的事情,變得不一樣;而儀式的形式,就是盡可能將事情的過程和結果,用最精致、最花精力的方式去呈現。
過生日時,吹蠟燭、許愿、切開蛋糕第一刀,是儀式;
逢年過節時,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頓飯,是儀式;
婚姻中,夫妻在每年結婚紀念日外出慶祝,是儀式;
跨年時,數著新年鐘聲敲響,是儀式;
甚至,就連買了本新書,拆掉新書的塑料包裝,也是儀式。
儀式,是讓我們對所在意的事情,懷有敬畏。
在婚姻中,儀式感是獲得安全感的源泉之一。
以前我們描述戀愛細節,都會這樣說:我記得有一年我過生日,他特地來看我,陪我在哪里做了什么,送了我什么禮物,對我說了什么話。他對我很用心,我覺得很幸福。
所以,從感性的角度看,在某時某刻特別用心做某事,帶有儀式感,就能讓人刻骨銘心。
正因為有儀式感,你才記得那天的陽光和白云,記得他的笑容,還有他身旁的微風和眼中的光芒。
在生活中,儀式感是讓生活充滿格調的驅動力之一。
小時候過年,母親都會給我們做新衣。然后除夕那天,娃娃們就都會穿上新衣、圍著大桌吃團年飯,那時的過年就有了儀式感,至今都是存在我記憶深處的年味。
我們成長、我們畢業、我們離開,我們需要一個個的儀式來對過去的自己告別,然后重新開始新的生活。一旦厭倦了生活中的格調,其實就是厭倦了生活。在缺乏儀式感的國度里,我們會慢慢失去很多覺察生活的機會。
儀式感之所以重要,是通過不斷對自己的暗示,強化精神,能夠讓我們繼續堅持枯燥的生活,在遇到變故或者彷徨無助的時候,可以為內心帶來希望。
D
所以,我們需要一點點改變,讓生活慢慢擁有儀式感。
1、放慢生活的節奏,做到一個時間段內,只讓自己專致于一件事,用心沉浸其中;
2、在做這件事過程中,仔細體會內心感受,提升對事情本身的感知和覺察;
3、盡可能將事情的結果,用最精致、最花精力的方式去呈現;
4、用照片、筆記或者視頻等方式記錄下過程、感受和結果,便于事后展示、回顧和紀念。
1、放慢生活的節奏,做到一個時間段內,只讓自己專致于一件事,用心沉浸其中。在做這件事過程中,仔細體會內心感受,提升對事情本身的感知和覺察;
2、用照片、筆記或者視頻等方式記錄下過程、感受和結果,便于事后展示、回顧和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