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相信追逐繁星會有回報,而最終卻像魚缸里的金魚一般了結殘生。
這本書的一開始就提到了馬克思的思想和如何理解馬克思以及要理解馬克思是為何錯誤的就要讀《德意志意識形態》這本和政治和哲學都有關聯的書籍。你以為這本書籍的推薦是一位學識淵博,形態優雅的紳士嗎?
不,你錯了,推薦這本書的人是一位叫勒妮,一位五十四歲的門房。
上次都讀這種兩個人分章敘說同一個故事的情況還是在《質數的孤獨》的時候,當時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喜歡看這種同一件事情中兩個人的不同的感受,所以就算開頭有點亢長讓人捉摸不到頭緒,但在字里行間中卻有著獨特的魔力朝我大喊著:“讀下去、讀下去。”
孤獨而優雅。五十四歲的勒妮,在一間高檔公寓里做著門房,冷漠絕情的看著上層人士在公寓里來回來回的奔走,看著他們華麗的袍子上爬滿了生活的虱子,以及在那高傲的神情下掩飾著的骯臟的心思。勒妮從一開始就是不同的,她不只一次的提到“因為我很符合社會信仰所塑造的門房形象。”這是一個很值得咀嚼的句子,作者很擅長引起讀者的好奇心。不僅讓人產生疑問:“她,真的只是一個門房嗎?”
十二歲的少女帕洛瑪是一個天才少女,她的家庭很富有,她的父親可能成為未來的國民議會主席。然而早慧的帕洛瑪厭煩了大人們的這種虛假的自視清醒的成熟,過早的參悟生死,并用自己的價值觀抵抗著這個讓她覺得荒唐的社會。并決定在自己十三歲的生日的時候炸毀自己的公寓,讓一切歸于平靜。
她們懷著各自的秘密,在各自營造的小小空間里安靜地生活,豎起尖利的刺,擁有著無堅不摧的堡壘,偽裝成懶洋洋的樣子,活成眾人以為的樣子,宛若一只刺猬,喜歡把自己封閉在無人之境,卻有著非凡的優雅。
然而當小津先生入住這間公寓的時候,幾十年不變的固定模式以不可見的速度轟然崩塌。就像只有頻率相同的人才能知道彼此心中的柔軟和優雅。小津先生看懂了帕洛瑪眼中的成熟和孤獨,對她像成年人一般對待,優雅而禮貌的將帕洛瑪的父母拒之門外,面對夫人的詫異的神情,小津先生只是和帕洛瑪相視一笑,因為是同類,所以都熟知彼此的孤獨。他們在一起探討存在的哲學問題,她見到了小津先生的外甥女,那個有這純凈眸子還在咿呀學語的女孩讓她第一次覺得這個世界存在著將自己變成尚未變成模樣的機會。她想死是因為 她的命運已經被刻在了腦門上,“我的命運就是如此”她說。可是小津先生的出現讓她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種可能。她的決定在不知不覺中開始產生了動搖。
小津先生和帕洛尼談論過勒妮,他們一致認為那個門房絕對沒有她所表現的那么愚蠢。你看,無論你怎么隱藏,他們都會在人群中無比精確的找到你。
小津先生熱情的邀請勒妮到家里做客,從胡爾塞現象學談到《狄多與涅阿斯》中的樂曲。他們精神相契,靈魂相同。當勒妮換上漂亮的衣服出現在眾人面前,公寓的人以羨慕的眼神望著她卻沒有人認出她的時候,小津先生說:“她們不認識你是因為她們從來就沒有認識過你,而你變成什么樣子我都會認出你。”看到這的時候,我興奮的不能自已,因為兩個社會背景完全不同的人卻因為愛好和思維方式而走到了一起,就像灰姑娘和王子的故事一般,只是差一句“我愿意”而已。
然而,只是差一句而已。
悲劇美學在此部小說里顯示的淋淋盡致,勒妮為救一個自己認識的乞丐而被車撞死了。那一刻的落差,絕望,憤恨讓我變得沉默,本來上揚的嘴角抿成了一條直線。已經獲得幸福和安寧和對溫暖觸手可及的帕洛瑪和小津先生在那一瞬間,人生又被打回了原點。在悲傷的日子里,所有的安慰都顯得毫無意義。當帕洛瑪質疑說:“生命就該如此嗎?所有可能在轉瞬之間就會消失嗎?一個充滿計劃,充滿剛剛開始的議題,充滿還沒達成心愿的生命,便在這瞬間消失殆盡,最后什么都沒留下,什么也不能做,難道我們真的永遠都不能回到從前了嗎?”
生命總是會留下遺憾,而死亡則是我們無法避免的話題,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你在死的那一刻在做什么。我依舊相信有相同頻率的人會在人海中相遇或者再重逢,也坦然接受生命的無常和消逝。沒有說的人生是完美的,如果可以,我寧愿像勒妮夫人那樣,接受所有的苦難,錘煉出所有的優雅,溫暖善良。她說:“記住我,記住我,并羨慕我的命運吧。”她做到了,我會永遠的記住你的,記住你并且羨慕你的命運。
愿我們的一生都能結束孤獨,能與頻率相似的人相遇,能過的安穩從容,能面容沉靜優雅。愿我們做的每一件事的出發點都能懷有善意,愿我們的溫暖能感染到他人。愿我們最后,都能帶著愛意離開這個浮躁的世界。愿我永遠都會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