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牧野笑
小的時候上學,總會遇到這樣的事情,老師會開一堂討論課或者出一篇命題作文,主題就是——你的理想是什么。當時心智未開,人和人之間還有著起碼的信任,所以小伙伴們大致都會想起什么說什么,最多的是宇航員啊科學家什么的,碰到奇葩會說想去做煎餅,然后同學們就會盡可能夸張地笑死他。
有一種古老的習俗叫做“抓周”,跟這個有點類似。在比較講究的人家,孩子一歲生日的時候,會讓他抓周。抓周的儀式很簡單,面前給你擺上各式各樣的東西,比如筆啊,書啊,算盤啊,零食啊,毛爺爺什么的。然后說,開始,你就爬過去抓。如果抓到了書,說明你以后可能會是個讀書人。抓到算盤的話可能是賬房先生,現在叫經濟學家。抓到毛爺爺你就賺了,八成要發大財。抓到零食不知道意味著什么,大概是吃貨吧。這是一種預測命運的游戲,其實等于是在問你,你的理想是什么。像賈寶玉抓周抓的是胭脂釵環,他的意思就是說,我的理想是女人。
年齡漸長,這個話題就變得可有可無了。到了年齡變成年紀,大一新生都開始管你叫大叔,再談理想,就越發顯得幼稚可笑。有一次跟朋友聊天,我說來談談理想吧,他說還是洗洗睡吧,那副嘴臉,還記得紫霞跟她姐姐說七色云彩是她理想的時候那只豬頭鄙夷的神氣么。有個詞叫塵封,有的人會把理想塵封起來,就像保存童年的玩具,偶爾翻出來的時候會想起,哦我還曾經有過這么一個玩意兒。
不同的主題在不同的年齡段會有不同的意味。拿理想來說,在小的時候是單純和美好的愿景,到了一定年齡就會變成一種奢望,一個秘密,供人噴飯的段子或者幼稚的談資。但這實在是一種誤解,因為你把它看得過高了,其實,所謂理想,不過是你的一點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據說是《華嚴經》的句子,大概以訛傳訛了,但初心這個詞在佛經里確實很常見。有修道人問墮落魔障,本寂禪師指點道,若執初心,隉卻色聲香味觸法,得寧謐即成功勛。大致意思就是說,守得初心,就是修行成佛的功德。孟子也講初心,他翻來覆去愛舉的一個例子是,當看見小孩子快要掉到井里去了,你的第一個念頭是什么?廢話,當然是救人了。這個就是初心,孟子叫它善端。你并不會去管這個孩子是不是砸過你家玻璃,或者他爹欠錢不還。如果你想到這個了,那就已經不是初心了,這個叫轉念。就像老師問到你理想是什么的時候,你冒出來的第一個念頭是做煎餅,這個就是初心。但你又一想,不對啊,我要是這么說女同學就不喜歡我了,這就是轉念了。
有一個朋友辭職去大理開了家花店。偶然聚起來有人就問他,你當初不是想做個畫家么,費了這么大勁結果賣花了。他說這一碼事,畫畫是美好的,種花插花也是美好的,他以為當初的理想是做個畫家,其實他的初心只是喜歡美好的東西,跟職業無關。這個段子很好地解釋了理想和職業的區別,職業只是一個位置,在這個位置上能得到的,在其他位置上可能也能得到,關鍵是不要忘了你的初心。初心其實很簡單,就是某個剎那間,那一點砰然心動。找到那個讓你心動的東西,就是所謂理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