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聽王春林文學藝術漫談
夏日三伏天暑氣正濃,今年的氣溫比以往更甚,好在古交實乃宜居寶地,總是可以巧妙地避開鋒芒,躲閃災荒。無論外界氣候和社會形勢如何風起云涌,災難重重,可愛的古交猶如別在大山衣襟褶皺里一顆小小的明珠,發著光泛著彩,卻可以免遭侵害,總是幸運兒般躲過劫難,風平浪靜的生活著。
七月十八日這天早上,風兒依舊輕輕地揮著手漫步小城上空,一縷一縷涼風絲綢般撫過人們的面頰、脖頸,騎著單車時衣袂飄飄,好不愜意。就是這樣一個日子,文學界導師王春林教授應邀來到我們可愛的古交,與眾多文學愛好者,本土作家,學生代表及老師們一起《漫談以小說為中心的文學文體》。
當我匆匆趕到時,王春林教授已經開講,好在沒有耽誤多少,我悄悄坐在最后一排的位子上靜心聆聽。王教授講的很細膩。從最初的寫文章該寫什么,怎么寫,寫的怎么樣談起,談到古代現代兩種文體。詳細談了現代文體的五種結構:
1、小說
2、詩歌
3、散文
4、報告文學(非虛構文學)
5、戲劇,話劇等
王教授談到詩歌時,他說詩歌是最抽象的一種文體,它分行排列,卻最具音樂性,節奏美和韻律感。王教授講到最早寫現代詩歌的聞一多,徐志摩兩位大才子,他們的詩歌比較強調平仄韻律,而郭沫若先生卻是自由派詩人,他寫的詩可以打破格律,注重表達內心的真性情。聽王教授這么一說,我想起了《紅樓夢》里黛玉教香菱學詩,她也說過剛開始學寫詩,不能以詞害意,不要為了修飾詞語而害了寫詩真正的本意,被平仄韻律所束縛。黛玉強調做詩時,詞句好,平仄韻律都是其次,關鍵是立意要高,如果有好的意境,情感夠豐富,可以不顧平仄韻律。如果剛剛學詩就被小技巧捆綁住,玩文字游戲,讓文字換來換去就失去了做詩真正的初衷。黛玉告訴香菱學詩先讀詩,先讀王維詩詞一百首,再讀杜甫詩詞兩百首,李白,白居易等好多詩人的詩都先去讀,然后思考詩詞啟承轉合,再考慮承和轉之間的對仗問題……
王教授講為什么小說散文通俗易懂,而詩歌難懂?因為它們創作所遵循的思維方式不同。詩歌是挖掘內心世界的情感,小說和散文是向外部世界編織。詩歌可以是一位靈魂孤獨者的囈語。囈語顧名思義說夢話,從這里可以看出詩歌遵從的是情緒邏輯,生活中瞬間的喜怒哀樂和身邊環境的變化,捕捉提取得當,加上立意升華都可以變成詩歌。而好詩歌的形成還要達到背離和扭曲了日常口語的表達,讓人讀來新奇別致獨特,既在情理之中又覺情理之外,這樣的詩歌或者詩詞才算的上回味無窮的好詩。聽得我心中既慚愧又覺下次學著寫詩有了點眉目,心里叮囑自己回去還得細細琢磨和多多練習。
說到散文,王教授講散文是一種敘事和抒情兼備的文體,散文寫作門檻低,看起來人人都可以寫卻最難寫好。因為好的散文它不僅語言優美有趣味,而且情節要有一定的思想見識和認知高度,里面的情節和結尾更是要有真性情的流露來打動讀者,所以還有一種說法,散文是老年人的文體,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齡,閱歷豐富積淀深厚,看事情比較豁達通透了,寫出來的情節不論那個年齡段的人讀來都能引起共鳴和觸動。這些年我也寫散文,感覺王教授所說字字金玉句句良言,深有感觸和認可,且,以后寫散文要更加的注重這些環節的打磨和思考,力求寫出有深度的文章。
談到小說,王教授講小說老早一段時間以來被人們稱作閑書,后來在一次《論小說與群志之關系》的研討會上,人們提出要想改變一個國家的精神面貌,政治狀況,經濟狀態等社會面貌,必先振興小說。之后小說逐漸被社會所認可和興起。從此被稱作閑書的小說,它塑造的人物形象,描繪的生活場景一次次打動千家萬戶的讀者們。
王教授告訴大家偉大的小說家都具備虛構和編造的能力,他們是文學上的創世者,他們更有重新創造一個世界的能力。讀他們的作品明明知道是假的卻信以為真,心甘情愿想一睹為快。我們文學界的賈平凹,閻連科,莫言,余華,王安憶,王蒙這些大作家都具備這樣的能力。
王教授講:小說講究因果的思維方式,以“線性”的思維方式來編織故事情節。接著以《紅樓夢》賈寶玉林黛玉還淚一事為例,怎樣拋出前世仙緣,繼而營造現世果報。偉大的文學奇才曹雪芹以草蛇灰線,伏延千里的恢宏大手筆,像魚翁精心編織漁網一樣有條不絮的布控,使得故事情節時斷時續波瀾起伏,《紅樓夢》中表面看似風花雪月,雞毛蒜皮的小事都寫得一波三折,懸念重重,充滿情趣和人情味。透過故事的本質我們看到的是人性的善良美丑,幾百年過去了,我們還是會從故事情節中看到生活的本真,找到自己或者他人的影子,這就是好的文學讓人讀后產生的深思和反醒,經久不衰的原因。
接著王教授進一步深入淺出談到寫好小說的方式方法,塑造人物形象,構思故事情節,強調大家精讀細讀《紅樓夢》等好多具有經典意味的文學,細細琢磨品味對比練習,一定能從中悟出很多寫作技巧。
長達兩個多小時的座談講話中間沒有停頓,沒有冷場,從詩歌,散文,小說漫談到報告文學和戲劇。報告文學人物事件都是真實的,也可以是新聞報道的文學,所以它是非虛構文學。王教授不厭其煩推古論今,以中外著名作家及其文學作品為例,向大家講述《司馬遷史記》空前絕后的構思,《魯迅全集》阿來的《塵埃落地》等里面所能汲取到的精神營養,思想營養,語言魅力,喚起在場每一位聽者對知識的渴求,文學的敬重,讓在座的文學愛好者們更好地拓寬了文學視野,啟迪了創作心智。
抬頭瞅瞅王教授本人,一本正經坐在臺上侃侃而談,說的口干舌燥時隨手端杯喝口水,繼續談吐自如,扣人心弦。他的語言如清泉叮咚作響,流過前排領導們的心坎,穿到中間老師和學生代表們耳邊,他們貪婪地吮吸著甘露;繼而飄飄悠悠來到后排老藝術家們的眉眼間,鉆進他們的思維神經里交流碰撞;左右兩邊的文學愛好者,本土作家學者們,在這炎炎夏日,面對這股迎面而來徐徐流淌的清冽甘泉,如同久旱逢甘霖的果樹,大口大口地喝著,想讓自己結出更加甘甜可口的果實。而這股甘泉也干脆直爽,毫無保留地奉獻著,似乎哈哈大笑爽快地說:喝吧!喝吧!我這水有營養,正好讓你們身體更壯實。
漫談快到尾聲,掠過眾人重重腦袋,再抬頭多看幾眼王教授,暗自思襯,王教授頭發稀疏,相貌平平,眉眼之間少了官僚的派頭卻多了幾分本土老鄉的滄桑,親切與平和,肚子里又滿是知識與學問,滔滔不絕娓娓道來一瀉就是兩個多小時。“可嘆我記憶粗陋,認識淺薄,不能充分領會老師所講全部精華內容,內心慨問老師:問王哪得才八斗,唯有勤耕博學來。”多么想近距離結實一下這位在文學界的飽識之士啊!想到自己知識淺薄,只是文學界的一個小嘍嘍,還是回去好好品味王教授講的寶貴內容吧,這樣才可不負王教授漫談之苦心,所以有感而發誕生了今天的文章《春雨潤甘霖》。
同時感謝政府部門組織這樣難能可貴活動,讓文學愛好者有機會走近文學知識的殿堂,正如市領導主任張剛所說:“文化是城市寶貴的靈魂,而書香便是城市可愛的味道。”愿可愛的古交人們都有文化素養,書香門楣。期待政府多多舉辦這樣的活動,讓精神和文化的盛宴無處不在,浸潤可愛的山城古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