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健《單方應用大全》單方一味氣死名醫
檳榔
【基原】為棕櫚科植物檳榔Arecacatrchu L.的種子。
【異名】賓門,橄欖子,檳榔仁,大腹子,洗瘴丹,青仔等。
【性味】苦,辛,溫。
【歸經】入脾,胃,大腸經。
【成分】本品寒生物堿0.3-0.6%,縮合鞣質15%,脂肪14%及檳榔紅色素。生物堿主要為檳榔堿,檳榔次堿,去甲基檳榔次堿等。
【藥理研究】
(1)檳榔堿是有效的驅蟲成分,對豬肉絳蟲有較強的麻痹作用,使全蟲各部都有癱瘓,對牛肉絳蟲則能使頭部的未成熟節片完全癱瘓。
(2)檳榔尚有抗病毒,抗真菌作用,并能興奮膽堿能受體。
【中毒及救治】過量檳榔堿可致流涎,嘔吐,利尿,昏睡及驚厥。如系內服可用高錳酸鉀溶液洗胃,并注射阿托品。
【臨床應用】
1.慢性腸炎
鄒某某,男,37歲,1979年12月11日就診。2年來反復大便溏泄,近4個月來,每天五更腹痛,腸鳴,腹瀉,飲食后亦欲大便,每天8-10次。經某醫院檢查:大便常規見粘液和少許白細胞,大便培養(—);乙狀結腸鏡檢腸粘膜輕度水腫,充血;免疫功能檢查:RFC50%,LCT48%;診斷為慢性腸炎。曾用抗生素及中藥治療無效。查:面色少華,消瘦,納差腹冷,脈細弱,舌苔薄白。臍周及左下腹輕度壓痛。癥屬脾腎陽虛而致慢性腹瀉。予以刺檳榔末,每天3次,每次10克沖服,經服10天后,癥狀略有好轉,大便成形,每天3-5次,繼服20天后,癥狀基本消失,大便每天少于2次。為鞏固療效,囑再服10天。經某醫院復查,RFC74%,LCT62%。隨訪1年半未復發。
治療方法:刺檳榔根和果各半,曬干研成細末,成人每天3次,每次5-10克沖服。〔楊昔年.陜西中醫.1987;8(1):35.〕
2.絳蟲病
寧某某,女,34歲,已婚。1952年5月19日入院。主訴肛門奇癢,似有小蟲爬行,并發現大便中有白色長方形小體,能蠕動。入院后化驗證明系絳蟲節片。給以檳榔片60克,加水200毫升煮沸15分鐘,成煎劑,空腹1次頓服。3小時后患者即感腹部輕度絞痛,隨即大便解出白色絳蟲1條,連頭節一起排出,絳蟲體長387厘米,系有鉤絳蟲,此后大便中既無絳蟲節片發現,大便檢查亦無絳蟲卵,肛門瘙癢消失。〔王月如.中華內科雜志.1953;(2):117.〕
3.牛肉絳蟲
男性牧民,36歲,因有陣發性腹痛,大便內常有絳蟲節片排出,乃給予檳榔煎劑200毫升,隔1小時后服用硫酸鎂20克。服用不久即有劇烈腹痛,面色蒼白,出冷汗,惡心,嘔吐。檢查發現下腹部有一拳頭大包塊凸出。望診有蠕動波。當時即采用手掌按撫法,包塊漸行下移,由肛門排出蟲團,此時腹痛漸消失,情況好轉。〔王漢勳.中華醫學雜志.1954;(9):719.〕
【按語】檳榔具有驅蟲,行氣消積等功用,可用于驅絳蟲,姜片蟲,蟯蟲,蛔蟲等,尤以驅絳蟲,姜片蟲療效為佳。檳榔除能麻痹蟲體外,且能促進腸蠕動引起腹瀉,有助于蟲體的排出。
4.腸道鞭毛蟲病
王某某,男,48歲,農民。主訴:腹瀉反復發作5年,加重11天。患者5年來,不明原因腹脹,腹痛綿綿,以臍周圍為主。大便每天3-5次不等,呈黃色泡沫狀,無明顯里急后重及膿血,血常規,大便常規檢查無異樣。經消化道系統鋇餐透視,X線鋇餐灌腸,乙狀結腸鏡,纖維結腸鏡,直腸指診等檢查均屬正常。曾服復方新諾敏,土霉素及中成藥參苓白術丸,四神丸等效果不顯。本次發作來我院求治,糞便鏡檢見到腸道鞭毛蟲原蟲包囊,予滅滴靈,喹唺方治療10天,大便次數減少,停藥后又復發,再予前藥,效果不佳,且惡心嘔吐,患者遂就中醫治療。檢查:患者一般情況尚好,神清,面色稍萎黃,形體消瘦,皮膚略干燥。心肺無異常,肝脾未捫及,肝功化驗正常。大便檢查:黃色稀便,見到病原體(腸道鞭毛蟲包囊),診斷:腸道鞭毛蟲病。治療:檳榔50克,水煎取汁300毫升,加蔗糖20克,早晚空腹分服,2劑后癥狀減輕,大便次數減少,由每天5次減少到2次。又連服10劑,諸癥消失,復查糞便3次,均未見到病原體,隨訪2年未復發。
治療方法:檳榔(打碎)50克,水煎2次,得藥液300毫升,加入蔗糖20克,溶化后分2次,早晚飯前各服150毫升。5劑為一個療程,可連服2個療程。以上為成人量,兒童或體弱者酌減。
【結果】療效判斷標準:① 治愈:臨床癥狀消失,連續糞便鏡檢3次以上,未發現病原體。②?好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糞便鏡檢偶見病原體。③ 無效:經治療10天后,臨床癥狀無明顯減輕,糞便鏡檢仍見到病原體。本組37例中,治愈30例(占81%),好轉5例(占13.5%),無效2例(占5.4%)總有效率94.6%。〔鄭祥光.中西醫結合雜志.1987;(8):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