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這是明代小說家羅貫中先生在《三國志通俗演義》卷八《定三分亮出茅廬》中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
劉備三顧茅廬,前兩次造訪,都沒有見到真人,第三次正好諸葛亮在酣睡,幾個時辰之后,諸葛亮醒來便吟出該詩當中的第一、二句“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此處從人生大處著筆,對于人生的道理,又有幾個人能夠將其參悟得透徹,看得明白呢。“我自知”,不僅對人生夢覺的“自知”,而是對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洞悉于心、了如指掌,是對人生哲理的覺醒。
《莊子·齊物論》中寫道:“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后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后知此其大夢也。”原意謂死為大覺,則生為大夢。
杜甫也在《夢李白·其二》詩中寫道:“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千秋萬世名,寂寞身后事”。
莊子又云:“且有大覺而后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
大體意思是:人在最為清醒的時候方才知道他自身也是一場大夢,而愚昧的人則自以為清醒,好像什么都知曉,什么都明了。
莊子把人生看作一場大夢,這深深獲得了后世的認同。
他的繼承者之一李太白先生在與從弟春夜飲宴的歡樂場景中,也不免發出“浮生若夢,為歡幾何”(選自太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節選自太白《春日醉起言詩》)
的感慨。
他的繼承者之二蘇東坡先生也在泛舟赤壁,懷古傷今之時,油然而生一些感嘆,“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莊子是人生大夢中的先覺者,所以他把心靈自由看得比名利地位更重要。
當楚王派使者來邀請他擔任楚國相時,莊子正在釣魚,對使者他講了一個典故:一只龜死后,它的尸體被放在廟堂之上,受人祭拜,尊之為“神龜”。
莊子問兩位使者:“對這龜來說,是死后留下尸骨讓人崇拜好呢,還是活著在泥水里撒歡好呢?”兩位使者說:“還是活著在泥水里撒歡好!”莊子說:“你們回去吧,我也選擇在泥水里撒歡!”
至味是清歡
莊子的精神境界之高,乘物以游心,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同時莊子并不算嚴格意義上的隱士,隱其所身,但不隱其所思。也許他是借楚王之口向當時之人乃至后世之人道出他入世之理念呢!
莊子在釣魚時,看魚兒游來游去,能感受到魚的快樂;一段時間以編草鞋為生,一次窮到前去找河間侯借糧,卻也不妨礙后世之人對他智慧豁達一生的敬仰。
后世文人當中能得莊子神韻的,除了李白便是蘇東坡先生了,東坡先生可以說是繼承莊子其中精神最杰出的文人代表之一。
東坡先生曾在《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中提出了“人間有味是清歡”,(不知道有沒有朋友看過《人間至味是清歡》這部電視劇。劇情雖有點兒狗血但是名字引起我了我的好奇心,然后我居然看完了。)
當時我看到“人間有味是清歡”還妄自揣測過東坡先生是不是在政治上失意后變成了吃貨,不過說實話現在的東坡肉(紅燒肉)太好吃了。據傳,東坡先生這種紅燒肉最早在徐州的創制,在黃州期間,他親自動手烹飪紅燒肉并將經驗寫入《食豬肉詩》中。在杭州任知州時,為杭州老百姓做了很多實事,老百姓皆夸他是個賢明的父母官。大家聽說他在徐州、黃州時最喜歡吃豬肉,于是到過年的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軾收到后,便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后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吃,大家吃后無不稱奇,把他送來的肉都親切地稱為“東坡肉”。
人世間最有滋味的,最值得在行將就木之時懷念的往往不會是那些表面風光但實際空洞無味之事,而是做一些清馨淡雅的事情,比如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同友人在月下促膝而談?
比如和家人在一塊兒吃一頓普普通通的晚餐,這一刻的清歡也許正能體現出莊子的精神。
清歡是清淡恬然的歡愉,與物質無關,與利益無關,它應是一種人心靈上的一種修行,無需豪情壯志,卻需豁達之心;無需禁欲絕俗,卻需冷靜自持;無需歸隱山林,卻需淡泊名利。
清歡是一種心境,歐陽修在《浪淘沙·把酒祝東風》寫到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垂楊紫陌洛城東。總是當時攜手處,游遍芳叢。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不過分對自己嚴苛,也不過分對自己放縱,以平和的心態去面對一切,便是清歡。
閑時,約上幾個知心朋友,散散步,是為清歡。
清歡是一種姿態,是一些人行走于紛繁世間的姿態,不急不緩,享受一季花開的明媚,守候一季飄雪的純澈;不被浮名蒙蔽雙眼,不讓無知淺陋腐蝕心靈。既保持謙恭,溫雅,卻仍有文人之傲骨,有年輕人的鋒芒,這是清歡。
有人說,狂歡是一群人的寂寞,因為天下沒有不散的歡席,狂歡過后,自然是獨處時的落寞,但往往獨處之時也是一個人內在靈魂升華的時刻。
也有人說清歡與狂歡不同,它是清淺而明快的,這歡樂既真實又長久,因為它早已深入人的骨髓乃至靈魂深處,這種絕世罕有的東西終會有高世之才把它融入到自己的作品里去,供后人學習。
而像我這種粗鄙之人若學會這東西會嘚瑟地帶到墳墓里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