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很真誠的書。
一年前的那天我哭的不能自已,恰逢一年后的那天,我翻開這本書。
從Dave去世引入,詳細的分了10個章節描寫如何度過那段悲傷的日子。我第一次意識到,情感是真的可以超越文法。
一件悲傷的事情發生,會摧毀意志,甚至陷入最嚴重的自我懷疑。Sheryl提出在自我意識恢復階段會有3個障礙:personalization;pervasiveness;permanence。然而正如最古老的雞湯配方所說的一樣,隨著時間推移,曾經以為無處不在的痛苦總有一天會過去。也許就在某一天醒來,發現不再執著。也許是某天,收到他的訊息再也不為所動。
上一段的共鳴,第二章則讓我很感恩。為什么感恩呢?——人們在面對他人可恢復的輕傷(不管是身體還是心理)都會報以詢問和安慰,但是面對巨大的苦痛卻不知如何開口。本意是不愿再揭他人傷疤,但是卻也封鎖了當事人宣泄的出口。所以我很感謝,在我很難熬的時候,肥芃騷爹和許老師,他們一直在我身邊,告訴我他們一直都在,只要難過,隨時都可以找到他們。尤其感謝許老師,因為他常年對我的慰問開頭總是“柚子最近怎么樣呀”,所以我開始學會階段性總結自己的生活。
(轉回書上)對于痛苦,第一步就是承認它們的存在。其次,身處痛苦也要給自己喘息的機會,對自己報以寬容和同情。「Self-compassion comes from recognizing that our imperfections are part of being human.」我發現自己有一個可愛的地方(還有我這樣自夸的人):每當我覺得委屈了或者想哭了,就會自己拍拍自己的腦袋,對自己說,哭吧哭吧,哭一下就好了。哭完了,再拍拍腦袋,好啦不哭了,乖啦(神經病一樣|?ω?`))
沉溺于當下,很容易自我責備,否定自己。就像明明分手是因為對方劈腿,卻覺得自己做錯了一樣。事情雖有兩面性,己方肯定也有問題,但結果不是自己一個是造成的。不應該在自己的身上加上不屬于自己的重量。將情緒定義并堅持寫作,這是一種很好的宣泄,也是很好的解決方式。承認它,定義它,宣泄它。其實苦痛經不起推敲。人是客觀的動物。
我的恢復自我的方式就是不斷去嘗試。一個人出去玩,和很久不聯系的朋友玩不一樣的東西,學一樣新的東西,閱讀,這些時候你會忘記那些不快樂。但也有在某天醒來的時候,突然想到那些被壓在心底的往事,又又又哭了。覺得一切是徒勞。多反復幾次,這些情緒會慢慢退潮。后來的每一天都是平和而美好的。
我很喜歡書里一段話,也算是點題之句「“Option A is not available. So let's? just kick the shit out of Option B.” Life is never perfect. 」
生活是不完美的。但我想要自己可以接受悅納這種不完美。當下比失去的更可貴,因為她正在失去。
(突然想到命和運這個話題。有空可以寫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