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確切搞懂想得到的是什么,又如何確定已握在手中還是遙遙無期呢?
“小學生吧?回家寫作業去!”“腦殘啊,沒腦子玩什么游戲!”“SB,不會玩趕緊滾!”接觸過網絡游戲的人應該對這些嘲諷謾罵不陌生,還有一些張嘴就是問候祖宗十八輩。其實,引發這些言語攻擊的并非深仇大恨,往往是錯誤的操作拖了隊友后腿,即使是偶爾的失誤或者想法不同,也不能幸免。游戲里組成的團隊如此脆弱,前一秒還是隊友,下一秒就成了殺父仇人,被噴的體無完膚。
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或者偶像,可以借助互聯網結識一幫同道中人,吹水聊天,分享更多的信息。不幸的是,這種因喜愛而形成的陣營,也不可避免地要面臨彼此之間的爭論。爭論因討論而起,卻往往又淪為爭吵、謾罵。擺事實講道理,冷靜思考文明表達,尊重彼此,多傾聽少否認。這些本該存在的原則,成了大街上“創建文明城市,你我共同出力”的條幅,沒有人把它當回事。作為網絡時代的俠客,罵回去才有氣勢,并且要快準狠。這樣的表達——你們這些科比的球迷全是沒腦子瞪眼瞎——成了主流。
有時候會疑惑,這樣的網絡交流特色會逐步滲透到現實生活嗎?試著想了幾個場景——辦公室里一言不合就開口大罵,又或者在公眾場所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自己都覺得好笑,網絡的終歸是網絡的。網絡暴力的反彈傷害局限于虛擬形式,現實的爭吵、動手腳卻可能實打實的傷到自己,更不會像關電腦關手機那般風輕云淡地結束。
相對網絡暴力而言,朋友圈點贊、微信群里斗圖斗表情溫和很多,也更有趣,讓人樂此不疲地享受這種新時代的互動。我緊跟潮流投身其中,卻發現不過如此。慢慢地,點贊不再是情不自禁,倒成了例行公事或者交作業;微信群里聊天可以一直刷圖刷表情,仿佛制作表情包的人早已經把我們的腦洞看得透透徹徹,給出了所有的選項。我們因此得到了極大的解放,萬事俱備,動動手指即可。這種樂趣新鮮卻無法細細回味。有人說寫信是需要思考的,斟字酌句之后把想法吐露于紙上。信沒了,時代變了!
或許自己也是謀殺自由的幫兇。前幾日,有位書友在群里推送了一篇文章,看完之后我最直接的感覺是“文筆真好,干凈明媚,但又顯得空洞無物,喊口號而不接地氣”。當我想把個人讀后感敲上屏幕的時候,忽然就猶豫了——這會不會是一種冒犯?我可以在群里搶了紅包之后,順手就把“謝謝大佬,再來一個”的表情發出去,自己一點點真切的想法卻成了不能見人的有害物。雖然最后還是發了出去,卻認了慫——個人之見,如有冒犯多多見諒。我知道自己在怕什么,卻不太明白為什么會怕。這種感覺和“我聽過真善美,卻不怎么信任”很像。
當然,確實是因為最近玩游戲老是被罵才有這么多的牢騷,但疑惑也是真真切切存在。網絡語言攻擊的肆無忌憚、鍵盤俠的高談闊論、樂于其中的隨波逐流愈加普遍的同時,要求更多自由的呼聲也不絕于耳。我深深地疑惑,網絡的極速發展是載著大家更快地追求自由,還是滑離了公眾期待的軌道,漸行漸遠。換而言之,如此的狀態能擔負起口口聲聲追求的自由嗎?竊以為,構建自由如蓋房建樓,不著眼于地基卻奢求高度頗有耍流氓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