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華民族不僅創造出令全世界矚目的、極其輝煌燦爛的物質文明,更創造出享譽世界的、絢麗多彩的精神文明。
這些文明的創造者--中華民族也因此以其勤勞智慧、好學進取的形象和彬彬有禮、和睦謙遜的風貌而著稱于世。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通過各種交往途徑,中華民族創造的文明也曾傳入許多國家和地區,為更多的人們所學習和借鑒,而融入了他們自身的文化中。
至今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生活中,仍可以看到一些中國傳統文化的蹤跡。可以說,時至今日,中華文明已成為全人類文明寶庫中的珍貴遺產。
當然,由于物質文明與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以及人們的物質生活關系密切,而且它又是有形的,可以看到的,從而更多地被人們所認識。但精神文明也同樣在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這點是不容忽視的。
如果沒有井然有序的社會秩序,沒有祥和安定的社會環境,光有物質文明也是不行的。歷史告訴我們,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是密不可分、相互促進的,正是精神文明的進步,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環境和條件。
我國素有“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美稱。我國古代的禮儀,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所具有的精神文明和風貌,禮儀所表現的內容,也是古代社會文明道德的重要標志。
“禮”和“儀”,在今天通常被認為是禮節儀式,即在社會交往中、待人接物時,應以誠相見,以禮相待。在日常生活中,要懂禮貌;見到師長,行禮致敬;走親訪友,攜帶禮物;相遇于途,禮讓在先;外賓來訪,檢閱儀仗,等等。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隨處可見到諸多禮儀,這固然是現代文明的一種表現,然而若對現代禮儀尋根溯源,那它則是從古代的禮儀,經過漫長歷史的發展,逐漸演變、進化而成的。因此,古今禮儀之間存在著直接的淵源關系。
今天,人們多習慣把“禮”和“儀”合在一起,作為一個概念。其實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禮”和“儀”是作為兩個不同的概念出現的。
“禮”實際是抽象的,它是由一系列的制度和規定構成的,它既作為人際之間相互交往時應遵守的倫理道德準則,同時又作為社會的一種觀念和意識,約束著人們的言談舉止。
而“儀”則是“禮”的具體表現形式,它嚴格依據和遵循“禮”的規定和內容,形成的一套系統而且完整的程序和形式。
由此可知,“禮”和“儀”又是相互關聯的,“禮”是“儀”的核心和標準,“儀”則將“禮”具體化、形象化。可以說,無“禮”便無“儀”,無“儀”不成“禮”。
在中國古代,“禮儀”所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滲透于古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社會到家庭,從宮廷到民間,直至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談話語、行為舉止、衣食住行、待人接物、人際關系,等等,無一不遵循著“禮儀”的規定。
古人視“禮儀”為大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認為通過“禮儀”的約束和規范作用,可以使社會更加有秩序,進而促進社會的穩定,建立人際間和睦的關系。因而,古人便把它奉為一種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并世代相襲,共同遵守。
與此同時,統治者也利用“禮儀”來維護自己的特權和地位,所以“禮儀”又包含了尊卑貴賤的等第觀念,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套制度。
在歷朝歷代統治者極力的推崇和宣揚之下,全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們實際是被強制地束縛在禮儀制度之中,無時無處不受到它的制約。不過,這也推動了禮儀制度的社會化,促進了禮儀的世俗化,使社會生活與之緊密聯系在一起,并成為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
由此逐步形成了中國古代社會尊禮、守禮、重禮、行禮的風氣,因此,“禮儀”也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風尚。
雖然中國古代形成的禮儀制度本身具有消極的因素,或更多地是為統治者的利益服務的,但我們更加看重的是禮儀中積極的一面,如敬重老人、尊師重教、報效祖國,以及賓至如歸、謙虛謹慎、賑濟貧困等,自古至今,都是禮儀的重要體現,是禮儀的精華所在,也是人們贊譽的美德。
注:轉載自國學教育網,有改動
傳承經典,步道天下。雖千夫指,吾往矣。
我的微信:nietianya,每天有人生感悟的文字。也有一個收費課程,歡迎熱愛國學的你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