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馮斯佗羅夫斯基,就是不才在下鄙人我,繼生命的意義、幸福是什么這兩項偉大思考之后,最近又開始宇宙終極謎題之愛是什么的思考(可憐我有限的腦細胞啊)。
話說, 人生走到中年前面的臺階上,遇到更多生活瑣瑣碎碎千頭萬緒的考驗后,我要從哪兒開始論述我的偉大哲學命題呢?《圣經》上說,愛,是恒久忍耐。于我而言,好像是,又好像不是。思考過程忒復雜,經過慎重的考慮后,我決定,直接說結論好了。在馮氏哲學里,愛,就是心甘情愿不求回報的付出。
生活里,我們見多了帶有附加條件的所謂的“愛” ,無論是父母之愛,還是來自愛人的愛,因為加入了太多的條件,而變得面目全非。
先來講講父母對我們的愛。古往今來,太多歌頌父母之愛的詩詞歌賦,無一宣揚的是父母的無私與偉大。如果你站出來唱唱反調,立即會有人站在道德的制高點給你扣上一頂“不孝”的帽子,你還如何辯駁? 可是,我們的父母們,他們的愛,真的“無私”么?如果我們問我們的父母那代,你們為什么要生孩子?大多都會用看白癡的眼光看著你說:“什么歲數干什么事兒,該生孩子的時候不生孩子做什么?養兒自然為了防老。”看看,這種本身就帶著“養老”作為前提的愛,這種付出是為了收獲的付出,是純粹的愛么?父母疼愛孩子,這是不假,但我更愿意定義為,這種帶有附加條件的,自己還沒想清楚的,只是站在自己角度去要求孩子的所謂愛,更應該叫做本能,這不是愛。
我前段時間看過一篇文章,講的是付出感,是親密關系的殺手。深以為然。當中國父母站起來,指著孩子說,我為了你怎樣怎樣的時候;當伴侶站在對面,一一陳述自己為另一方的付出,一把鼻涕一把淚的指責對方負心的時候。以前年輕時我也這樣做過,但現在再看,卻常常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我覺得這種行為,其實也是一種綁架,情感制高點的綁架。作為一個成人,選擇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是你自己的選擇。做完的結果如果不能讓你如愿,該反思的是自己,又何必歸咎到對方身上呢?
我們的父母那一代,因為時代背景的關系,缺乏明確的界限感。兒女成立小家之后,往往也經常越界,插手方方面面,再碰上個性十足的兒女,于是矛盾重重,相看兩相厭,又不得不因為現實不得已的原因,捆綁在一起生活。我經常說,其實每個家庭所遭遇的問題,基本都是無解。可以想象,這樣狀態下每個人生活的質量又會如何。國人千百年來推崇的是“難得糊涂”,最常見的狀態是“湊合”,至于所謂的生命的質量,可能是大多數人都不會思考到的問題。我們大多考慮的,是如何“活下去”,而不是活得質量更高。導致這種結果,有現實很大部分的因素,也有個人因素。于是,相似的問題,一代代重復。于是我們一遍遍感慨,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然后在重復的輪回中度過我們的一生。
我和我母親的價值觀基本相悖,我母親和千千萬萬的母親一樣,疼愛自己的兒女,但只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強制,去要求別人順從,要求兒女回報。我時時告誡自己,勿走老路,絕不可變成我母親那樣的媽媽。自我有了女兒,有時候也會不自覺中步入重復的怪圈,身上還是不可避免的帶上了母親的烙印,每每發現,都驚出一身冷汗。于是我不斷的提醒自己,孩子雖小,也是獨立的一個人,需要我們發自內心的尊重與發自內心的愛。當她抗拒時,我們不要一味強迫她,要感受到她的感受,和她站在一起,讓她知道你永遠是她最可靠的聯盟。最最重要的,你對孩子所有的付出,都是源于愛,不求回報,心甘情愿。紀伯倫有一首詩,《你的兒女》,完整而清晰的詮釋了這種真愛的意義。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 ? ? 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屬于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后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我真心希望,我們的兒女這代,能更有幸的擁有這種“純粹”的愛,真正的愛。畢竟,希望兒女幸福,是每個父母的心愿。只是這里幸福的標準,應該是以孩子的感受為主,而不是以父母越俎代庖的感受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