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題目,可能會以為我要談如何去拒絕別人,其實,我想要說的是,想清楚了再說“不”。
從小,父母給的規矩就很多,細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不許那不許”,就是我童年聽到最多的話語,這些規矩,我幾乎又全部套用在了孩子的身上。當孩子提出要求的時候,我幾乎是下意識地用既往的習慣來決定是否同意,而沒有去考慮孩子當時的真實需求。當孩子遭到拒絕的時候,他會發脾氣,這時只會有兩個結果:一是我妥協,二是我負氣堅持。妥協可能會讓孩子覺得我的“不”完全沒有分量,下次被拒絕繼續以發脾氣來獲得勝利;堅持的結果可能就是兩敗俱傷,孩子哭的上氣不接下氣,我也氣個半死。
如果你要說“不”,請認真考慮清楚,一旦說出就要堅持到底;而如果你覺得在孩子發脾氣時,你不能繼續堅持,那么當初就不要輕易說“不”。
長久以來形成的習慣沒有那么容易去更改,我能做的,只能是在孩子提出要求的時候,不急于回答“好”或“不”,先想想,這個要求,是我的習慣“覺得”不可以做,還是真的不可以做?如果是前者,那么這一短時間的思考,已足以讓我做出理智的決定;如果是后者,那么,我會選擇向孩子說明我拒絕的理由。退一步講,如果我沒能控制住我自己,“不”字脫口而出,孩子哭鬧不已,那么,還是去思考前面那個問題。如果拒絕的在理,那就堅持,并向孩子說明理由,如果孩子有情緒,就做到傾聽陪伴;如果發現自己錯了,那就及時改正,對孩子說明我為什么會改變主意,這樣,孩子也能明白,并非是因為他哭鬧才達成目的,而是因為事件本身是被認可,是可行的,如此,也能避免孩子以哭鬧作為要挾家長的手段。
我家小朋友常有一種哭鬧,就是希望我們替他去完成他自認為力不能及的事情。比如玩貼紙,有時候頁面中央的貼紙不容易撕下來,他就會要求我幫忙。因為我教過他方法,而且多半時候他是可以自己解決的,只是因為懶或者想撒嬌,所以多數時候我是直接拒絕提供幫助的,這時,他就會哭鬧。以前,我一般都會堅持說“不”,他哭我就抱著,哭完了再接著玩;今后,我覺得應該先去評估一下,他是否真的遇到了困難,然后再決定是否要幫忙。讓他了解我為什么說“不”,也許才更容易讓他接受“被拒絕”。貼紙書隔兩天就會玩,應該馬上會見分曉。
參考書目:《游戲力》第12章 ?迎接情緒的暴風雨
2017,跟著圈媽,逼自己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