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夜晚來臨,我恭候她,心煩意亂,
對我而言仿佛命懸一線。
什麼才意味著自由,或青春,或贊許,
當與這溫柔的吹笛者的步態(tài)相比?
她光臨了,從一邊扔掉斗篷,
懷著一腔真誠的謹慎拒絶我。
我對她説:“您是否授過地獄篇
給但丁?”她回答,“是的,我做過。”
早課抄了俄羅斯女詩人阿赫瑪托娃的詩歌《繆斯女神》。很早就知道繆斯是古希臘神話傳説中主司藝術(shù)和科學的女神,但始終沒有弄明白被稱作繆斯的是一個,還是四個,抑或九個。在延邊上學時讀了尼采的《悲劇的誕生》,還知道了有一種精神叫酒神精神。在中國也應該有專司文學藝術(shù)的神祇。我想説的是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東方,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xiàn)代,我們創(chuàng)作的一切作品都不完全屬於我們自己,我們展現(xiàn)靈性的程度取決於我們開放的程度,詩歌和一切的藝術(shù)都是如此。
這幾天是嚴格意義上的東北冬天模樣,幾乎每天都會飄下一場不大不小的雪。雪飄得很細碎,起初不經(jīng)意根本察覺不到,時間久了,街路、地面開始泛白,才會覺察到確乎有細碎的冰涼偶爾落在額頭、面頰。昨天晚上睡下得很早,但入眠很難,掙扎了好久,不知在什麼時候才沉沉睡去。
沒有心肺的人應該是不存在的,祇不過那是通達之士的一種謙虛的説法。今天上午第四節(jié)課課前,二十班的孩子在講讀《論語》時,講了“述而”篇中“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一章。孩子講得很好,認爲做君子的,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凈,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安定舒暢。而小人心裏欲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常憂心忡忡,外貌、動作也顯得局促不安,總是坐不定、站不穩(wěn)的樣子。那一瞬間,我突然想到了一個詞兒——患得患失。人總是這樣奇怪,喜歡一個人或一件東西,沒有得到的時候總爲得不到而憂鬱、煩悶;有時甚至還會擔心得到之後會不會失去,但就是從來不去深入地想一想,自己是不是真的應該得到這人或這事。多少年前我就覺得患得患失會讓一個正常的人變得不正常。
還有十一天,這一年就要過去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我在上初中時賈老師告訴我們的。2017年讀了幾十本書,於我而言應該算是讀了“萬卷”書了,然而還有“萬里”路呢?細細盤點,2017年,從年初開始,陸陸繼繼地出行,天南地北,也算得行了“萬里”路了。
2017年的春節(jié)對我來説,是五十多年來過得最離經(jīng)叛道的一個春節(jié)。丙申年臘月二十九,在瀋陽桃仙機場登機,開啟了丁酉春節(jié)的黔、渝之旅。十多天的行程,從容、快樂而充實。貴州在大西南,是內(nèi)陸省份,地處雲(yún)貴高原,山水奇麗,風物迥異。上課時我曾跟孩子們説,旅行有兩種,一種叫發(fā)現(xiàn)之旅,一種叫印證之旅。於我而言2017年春節(jié)的西南之行既是發(fā)現(xiàn)之旅,又是印證之旅。黃果樹瀑布羣,重慶磁器口古鎮(zhèn)、解放碑、洪崖洞、朝天門碼頭,還有大足石刻,從小便知,而且在畫報、影視上看過多次,這次旅行就是把從影視書本上習得的認知放到真實行走中去印證。而貴州的西江千戶苖寨、荔波小七孔,還有山高嶺峻、澗深谷幽的奇麗地貌爲我第一次所見,且爲之驚豔,從這個意義講,應該算是發(fā)現(xiàn)之旅了。
三月份的武漢、鄂西之旅,應該算是一次説走就走的旅行吧。我不喜歡旅游這個詞,我更喜歡旅行。在我看來旅游是一種從衆(zhòng)的心理在作祟,是一種沒有目的性和方向性的漫游;而旅行則是行走在路上,是要去發(fā)現(xiàn)、去印證。
七月份自駕去了二道白河,從北坡登山,於雨霧中一睹長白山天池真容,又在十五道溝被奇石飛瀑驚豔到了。
七月末,與老一班的同學們興之所至,乘車一路向北,直抵黑龍江漠河北極樹。這是一場形式大於內(nèi)容的旅行,到了什麼地方不重要,看了哪些美景不重要,重要的是同學們又聚到了一起,又能像三十年前那樣童心未泯,快樂怡然。
行走中的人青春永駐,軒帥和幺妹都在山西的平遙古城發(fā)現(xiàn)了去年老一班大聚會時的口號:“永遠年輕,永遠熱涙盈眶!”
下午學科自習時,一班、二十班有好多孩子要參加盟校學科競賽,班級留下來的人少,所以破天荒沒有講課。這一段時間情緒有些惡劣,總是覺得厭抑,上午在一班上課時小小地發(fā)作了一下。有些人脾氣大,是因爲能耐大,像我這樣沒有多大能耐的人,就不應該隨隨便便發(fā)脾氣。五十多歲了,有好多事情,還遠遠沒有修煉到家,恐怕這輩子也無法修煉到家了。
找來嚴歌苓的小説《芳華》,下午上學科自習時讀了十幾頁。電影《芳華》點映時,跟太座一起看完後,覺得有一種難言之痛——芳華已逝,激情不在,總是很厭抑;覺得馮小剛把生活的冷酷、人性的齷齪竟會那麼殘忍地揭露出來。而下午學科自習讀了十幾頁小說後,我竟會覺得電影對人性的揭露遠比小説要溫情得多!
忍著腳踝的痛,忍著骨節(jié)的酸痛,昏昏沉沉地涂寫出這許多亂七八糟的文字。在這樣漫漫的冬夜,多喝開水,早些休息,明天還有明天的事兒要做呢。
晚課抄了晉代詩人潘岳《悼亡詩(其一)》:荏苒冬春謝,寒暑忽流易。之子歸窮泉,重壤永幽隔。私懷誰克從?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迴心返初役。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幃屏無髣髴,翰墨有餘跡。流芳未及歇,遺掛猶在壁。悵怳如或存,回惶忡驚愓。如彼翰林鳥,雙棲一朝隻;如彼游川魚,比目中路析。春風緣隟來,晨霤承檐滴。寢息何時忘,沉憂日盈積。庶幾有時衰,莊缶猶可墼。
抄了《論語·憲問第十四14·44》:闕黨童子將命。或問子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也,欲速成者也。”
抄了《禮記·檀弓上第三》:子柳之母死,子碩請具。子柳曰:“何以哉?”子碩曰:“請粥庶子之母。”子柳曰:“如之何其粥人之母以葬其母也?不可。”既葬,子碩欲以賻布之餘具祭器。子柳曰:“不可,吾聞之也,君子不家於喪。請班請兄弟之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