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執行早起計劃的第一天,挺順利的。手機鬧鐘5點45分準時響起,因為放的比較遠,我不得不迅速起來關掉鬧鈴(不打擾老婆的美夢)。也許是受到寒冷的刺激,瞬間腦袋就清醒了,果然,把鬧鐘放在遠離床頭的位置是個不賴床的好方法。
上一次這么早起還是在夏天,那時候癡迷跑步,晚上經常有事耽擱,所以索性把跑步的時間安排在早上。夏天早起還是比較好堅持的。首先不需要起來穿大量的衣服,沒有溫暖的被窩的束縛,同時天亮的早,不像現在,6點半,天才蒙蒙亮。
話說,跑步這件事,我已經記不得開始的時間和原因了。期間也間斷過,放棄過,但是,所幸,還是堅持下來了。現在,這個原動力已經不重要了,我已經習慣了這項運動,并且享受著它帶給我的無窮益處。
沒有跑步習慣的人,可能會覺得跑步多枯燥無味,多累啊,簡直是自虐。但是只有當你真的開始跑了,并且堅持了一段時間后,你才能體會到它的樂趣和帶給你的改變。
相信我,養成任何一個哪怕很小的習慣都需要掙扎。然而,貌似痛苦的掙扎過程,在將來的某個時刻終將變得其樂無窮。
從跑步這件事,我第一次意識到“有些認識,哪怕是簡單的嘗試,也需要親身經歷后才能真正體會”。只有堅持下來了跑步,才能體會到跑步帶給你的無窮益處。
如果只是說過去的荒謬是出于懶惰和幼稚,不免過于簡單了。事實上,這應該是歸因于我們的心智能力不夠強大,心智不強,才導致我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只不過是懶惰,甚至振振有詞、洋洋自得。最要命的是,我與原本可能的巨大收獲一再錯過,卻又毫不自知。
基于這段經歷能夠說明的道理是非常驚人:人們可能會基于一模一樣的原因作出截然相反的決定。
當有機會學習一項技能的時候,人們常常會問:“學這東西有什么用呢?”其實,在尚未學習之前,對提問者來說,答案只能是“不知道”——盡管很多書籍中都已經花費大量的篇幅去論述“為什么要學習(某項技能)”。而“不知道那東西(對自己)有什么用”,恰恰是一部分人(更多一些)決定不學的原因,同時,它也是另一部分人(更少一些)決定去學的原因。
為了表述方便,讓我們把“因為不知道那東西有什么用而決定學習的人”稱為“甲”,把“因為不知道那東西有什么用而拒絕學習的人”稱為“乙”。
在更多的時候,甲很可能想都沒有想過“學這東西有什么用”。他從來都不問用途,只是自顧自學去了。許多年后,他自然而然地找到了這項技能的用處,享受了其已有技能所帶來的種種好處。于是,這個既有經驗成為他心智的一部分。當遇到新的學習機會時,他會自然而然地采取同樣的策略——管它有什么用呢,學唄,學了總有用處。他也會自然而然地理解并相信“技不壓身”的道理。
說完甲我們來說乙。乙當然永遠不會知道這東西對他究竟有什么用,因為他從未擁有過這項技能,更不可能有機會親身體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憑自己的經驗能夠得到的結論只能是:“我沒學也沒什么。”也許有一天,當他因為沒有學習這項技能而遇到一點尷尬的時候,可能會慨嘆:“當初不懂事,要是學過就好了……”然而,這對他來說,僅限于慨嘆。再次遇到學習機會的時候,他依然會選擇放棄,只不過除了“不知道學它有什么用”之外還多了一個理由:“現在學也來不及了。”這種拒絕學習的判斷,漸漸融入他的心智,難以改變,最終,當他再次面臨同樣的機會時,他還會與過去一樣,作出同樣的選擇。
認真審視一下自己,再觀察一下身邊的人,你就會發現,像乙一樣的人比較多,比像甲一樣的人多得多。
問題的關鍵在于,甲和乙作出截然相反決定的理由竟然是一模一樣的!人們通常認為,恰當的邏輯訓練能夠提高一個人作出正確選擇的幾率。可在上述情況下,大多數邏輯都無能為力。這種情況在生活中并不罕見,相反,比比皆是。
看穿這一切,擺脫自己的局限,需要心智的力量。而鍛煉心智的有效的方法就是學習。就像羅振宇在知識就是力量里面說的:“人生一切難題,知識給你答案”。現在就開始學習吧。